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北京联合大学专业课飘出“思政味”

2018-12-27 09:1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标题:北京联合大学专业课飘出“思政味”

在北京联合大学,有一群教师“很忙”:课上,工科教师江静金句频出,总能把《庄子》名言、唯物辩证法原理和科学巨匠的故事信手拈来;高等数学教师段耀武在讲“导数的微商符号”时,在演示文件中展示莱布尼茨符号思想的一大来源是中国象形文字,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这所高校的很多教师正在尝试改造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他们正成为“课程思政”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2017年11月,北京联合大学推出《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校专业教师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让“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同向同行。

目前,不同学院制定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实施细则,70个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1000多门课程焕然一新。不久前,该校党委书记韩宪洲在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宣讲作品,还被中宣部授予“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在韩宪洲看来,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增设几项活动,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塑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所有课程,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它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涉及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对它的探索没有终点。”他表示。

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责任制

“枯燥、无趣、照本宣科……”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英姣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思政课。

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塑造“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供认识世界的方法,原本是好事,但学生课上抬头率不高。无论思政课改得多么“抓眼球”,学生还是关注让他们“安身立命”的专业课。因此,专业课和思政教育往往是“两张皮”。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在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时,韩宪洲受到了启发。起初,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开展“因专业施教”。但韩宪洲发现,除了思政课堂,多数教师忙着“教书”,少数教师才考虑“育人”,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去年,艺术学院教师李文文带学生溯源红色,前往北京167处红色遗迹写生,把革命历史题材纳入绘画素材中。暑假期间,500多幅作品在北京八一美术馆展出,引来不少人围观,完成了艺术创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巧妙结合。

这件事让韩宪洲眼前一亮,他找到了学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拉开了学校“课程思政”的序幕。他认为,所有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都可以被找到,所有课堂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为此,学校组织很多场推进会、研讨会。教师开会时表示赞成,但会议一结束,仍不知道怎么做,还是按照老路子教学。如何让专业课教师跳出原有思维,把思政知识融入课堂,成为很多老师的难题。

表演系党支部书记毛美娜回忆,去年,包括她在内的67个基层党支部书记被叫去谈话。由于学校印发的《关于健全规范党支部主题党日制度的规定》等文件中,明确要求运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党支部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以往就是学习各种报告,现在成了集体备课会,教师们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有的老师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对课堂有热情,将二者结合后,他们更主动地挖掘其中的结合点。通过这样的形式,专业课与思政课存在割裂的现象得到解决。

学校还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责任制,要求各位教师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因素。学校每个部门几乎都领到任务——每个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应不少于3门;在集体备课和教学设计大赛中评选出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优秀教师;教务处开始撰写新一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被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

经过反复摸索与实践,大家“开窍”了,“许多老师开始主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教书的同时育好人”。教师们也有了积极性,把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化作自己内心的感悟,入情入理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如今,北京联合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各门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全课程体系。

开辟孵化课程思政“土壤”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