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独立性、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值得中国教育学习和借鉴的,然而在基础知识教授和训练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曾说过“美国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对于这个观点,从事中美比较教育研究30余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教育学院教授苏智欣深表赞同,结合自己的研究、观察和生活经历深入分析杨振宁的观点,理性解读美国的基础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曾在清华大学的发言中表示,“美国教育绝对不比中国好”。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他观察到,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家长和教育者都有一个误区——美国的中小学更好。
作为常年从事中美教育交流与比较的教育研究者,我认同杨振宁的观点。我在中国出生、长大,读完中小学和大学本科之后出国留学,接着在中国教育部工作了几年再去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做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我的女儿在美国出生长大并在美国读了中小学和大学本科、研究生。
一路走来,我一直在比较我和女儿在中国和美国所接受的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同时也开展了多项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因此,我希望分享一些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帮助中国家长与学生进一步了解中美教育之间的差距和根源,并加深理解杨振宁的观点。
美国中小学放松学业要求,导致学习上的差距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我的导师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中总结了美国中小学校的办学目标。其中首要的目标是基础知识教育,因为这是一切教育,包括创新教育的基础。对比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所推崇的教育目标,中国尽管在不同时期会有很多时尚和新鲜的提法,但是最终一致的共识还是基础知识教育最重要。在这方面,中国的中小学的确比美国中小学做得更好。
2009年,中国上海的15岁初中生首次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主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并一举拿下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世界第一的桂冠。3年之后,上海学生在该测试中重现辉煌,再次获得这些基础学科成绩世界第一的优异成绩。相比之下,美国学生在历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的各科成绩都位居中下游。经合组织的学者通过研究确定,美国学生的成绩比其他高水平国家学生的成绩落后两个半年级。
其实,美国的比较教育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发现美国学生和亚洲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学习上的差距”。美国教师和亚洲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多“教学上的差距”,从教学目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到教师的素质和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等,从教师备课的方式到教学的组织形式,都有很大的差别。
通过历年研究,我和美国的比较教育学者也发现,到小学五年级时,中国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基础知识已经比美国学生高出两个年级。到了中学阶段,这个差距继续拉开,特别是在数理学习方面。在高中阶段,中国学生平均要比美国学生多花两倍的时间学习生物和化学,多花三倍多的时间学习物理。美国有的高中生可以不上一门物理或化学课就高中毕业。
为了保证高中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委员会在2006—2016年要求所有高中毕业生必须通过高中毕业考试。该考试的语文水平是十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一)的标准,而数学水平是九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的标准。即使这样,许多高中生还是不能通过这项考试,并因此失去毕业文凭。有的家长甚至为此上告学校给学生安排这种“太难”的毕业考试。2016年初,因为学校已经开始实施全美核心课程标准,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委员会宣布暂停这项高中毕业考试,实际上是进一步放松了高中毕业的要求。
在美国,很多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之后,语文和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无法很好地学习大学课程。因此,美国的公立大学普遍设置了中学语文和数学基础的补习课程,并将其称作“发展性课程”,不计入大学学分。许多学生因为参加补课和经费缺乏,只好拖延本科学习的时间,迟迟不能毕业。我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四年本科毕业率仅为19%。因此,如何提高本科生四年毕业率也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挑战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的高中争相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AP或IB课程),供少数学业超前的学生选修。然而高中教师并没有参加过大学课程教学的培训,多数人没有能力教授大学的课程内容,有的教师在网络上随意下载一些信息塞给学生,让他们自学成才或找家长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