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创新作文教育 释放创造活力

2018-12-22 23:5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语言创生能力的教育,关乎民族的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读到好文章,让人顿觉天地清明,写出好文章,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所谓“文章可华国”;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新一代成长起来,是否有大视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个堂正而有担当的人,与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讲文之为德也大矣,“文”是民族精神和个体思想的生动表达。文运与国运相牵,推崇的正是文的重要意义。文风正大,国家气象磅礴;文风雄强,民族精神刚健。科学与人文齐头并进、相得益彰,才是民族发展的正途。我们需要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也需要有“文”作为核心载体来诠释我们的民族精神、国家价值。

  于是,如何通过重视语文教学来更好地守护一种文明、掌握一种语言,借此展示更具辨识度的民族精神,又一次成为教育界的中心话题。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让语文科目分数在高考总分中占比更高,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接续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一个便捷方式正是崇文、学文。以文化人仍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作文是检验情感理智水平最直观的方式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作文之道是语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一种字词教学的延伸,更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理智与情感最直观而雄辩的方式。从传统上说,无论是汉代贤良方正还是始于隋朝科举制度,几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终身,这种选才方式是中国独有的。我们现在实行的课堂教学和标准化考试制度学自西方,它对于人才快速、批量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此把作文教育缩减为各种课程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以致出现很多数理化拔尖人才不会写几百字作文、可以说满口流利英语却无法把母语写得文通字顺的状况,这无疑有些偏颇。有人呼吁,不仅要提高语文分数在高考总分中的占比,还要大力提高作文分数在语文总分中的占比,并非全无道理。

  为什么作文教育如此重要?古人视文章为立身之本,是个人修为,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读到好文章,让人顿觉天地清明;写出好文章,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所谓“文章可华国”,还真不是一句虚言。中国有深厚的读书、作文传统,这传统之所以宝贵,首先在于它对作文定位立意之高。如果作文教育忘记这个初衷,那么即便字词句段、修辞手法、中心思想样样都学,也难以把握文章精义,难以感受文章气势,无法与文章背后那个健旺的灵魂对话。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误区是,文章被图解为一些僵化的修辞,作文之道严重模式化。每年高考结束,引起最大关注和争议的,往往就是作文,其焦点常常是:题目是否可以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是否能发挥他们的写作才华。这一方面体现,作文在国人心目中依然有崇高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命题中突破程式、见出不凡的中国悠久文章传统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文章里藏着民族与个人的精神密码

  中国人对“文”有一种信仰。中国从根本上崇尚的是人文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文化品格,它决定中国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是人文主义的。西方人常常把人生的终极目标理解成神圣的、超越的、救赎的,而中国人却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二者之间有巨大差异。诗意、审美、艺术的人生由什么来承载?文,文的核心又是诗。

  离开文的传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的精神内涵,也无法遇见那些伟大中国人的灵魂。我们经常说的先秦思想、汉唐气象、明清气韵,都藏在历代的雄文、美文之中。语文教育、作文训练应该和这个伟大的传统对接,让学生重新认识一个民族的风华、一种语言的成就。修辞、字词只是文章的基本,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作文教育担负的使命,也必须与此相关。新一代成长起来,是否有大视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个堂正而有担当的人,与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关系。如果都在经营辞藻、学习套路,都在揣摩改卷老师可能的趣味,而不能通过作文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通过写作和阅读领略先贤们光明、伟大的灵魂之美,民族的风华如何展现?精神的血脉如何传承?“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语文教育、作文教育是美的教育、人的塑造,也是民族精神的诠释。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上来认识作文的意义,并创新我们国家语文教学和作文考试的方式。

  以教育创新提升民族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