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韩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能拼命?

2018-12-22 23:49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摘要]中国学生还不算全世界最苦的,因为有一个比我们更爱拼命、更能拼命的民族在我们旁边。韩国不仅是中国的体育对手,也是教育的对手,他们读书的拼劲,比中国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前,BBC播放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刷屏微信、微博,中式教育战胜英式教育,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议。此前,上海中学生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连续两次雄冠全球,中国学生在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也长盛不衰,似乎证明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已完胜西方,斯巴达模式打败了雅典模式。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斯巴达与雅典,究竟谁笑到了最后?为什么有着强大基础教育的中国,在诺贝尔奖领域至今依然是一片空白?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为何发生了尴尬的脱榫?在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耀眼的光芒背后,我们的基础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扭曲和异化?

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第2期邀请了对中国教育有多年深刻思考的许纪霖教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刘擎教授和著名的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创始人樊阳老师聚首对谈,分享他们来自教学一线的经验与看法。鉴于内容篇幅较长,分作两篇发布,以下为第一篇:

韩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能拼命?

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活动现场

学科成绩不能代表教育评价的全部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各位上海的朋友下午好!今天是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第2期。今天来的听众,平均年龄比以往几次要年轻得多,很多都是学生,还有一些是家长,我们都特别关心中国的教育问题。

樊阳(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创始人):非常有幸,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这样一个话题。是不是完胜?这个问题本身问法就有问题。作为电视媒体,拍摄片子要让观众更有观赏性,于是用了比赛的形式来推进情节。但是,通过制作人所述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目的是出自对自身教育问题的一种思考,于是把我们中国的几个老师请去,按照他们所理解的中国式教育进行展示。于是,他们给出个标题,“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这也显示这是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这次实验。

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由于我们的教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我们更容易从教育模式输赢的角度去看。然而,教育是不能够用一个学科的成绩来进行简单评判的。我相信诸位,哪怕是中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一种理念,就是你的成绩并不代表你的所有,我们成年人更有切身的体验,学科成绩只是对教育评价的一部分。

美国中小学自由教育是灾难?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方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呢?以前我写过文章谈过,美国有位已故的哲学家叫做理查·罗蒂,推崇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杜威也是为教育学家,提倡所谓“自由教育”。罗蒂来上海访问时候,我请教他对杜威教育哲学的看法,他说,在美国中小学搞那种自由教育,“简直就是个灾难(disaster)”。

在自由教育的理念引导下,教育从“老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且提倡重视学生的兴趣,所谓快乐教育。但其中的分寸尺度特别麻烦,稍有偏颇就走向了极端的学生中心主义,快乐教育就变成了以享乐为主导的教育,会造成很多麻烦。因为我们知道,教育有一个前提预设,即学生并不完全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如果仅仅以学生自我感知的快乐为标准,把快乐理解为特别浅的东西,那就会导致我感到累了、我不需要了、我不喜欢了,就不要教了。所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快乐感受为中心,这两个理念推到极致,放在一起,那教育会出很大的毛病。这就是导致了西方许多人对自己的中小学教育的普遍不满,然后“中国教育模式”就成为他们想象的、能够对自己的病症有所治疗的另类选择。我认为这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危机意识体现,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反省的时刻。]

韩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能拼命?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中英教育比较大探讨

“斯巴达”模式VS“雅典”模式之争

许纪霖:中国式教育,最典型的还不是BBC片子,而是毛坦厂中学、衡水二中,完全是集中营式的军事化管理,上厕所都要掐秒表的。从这一点而言,我觉得BBC所想象的中式教育,也没有冤枉中国。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的确是一种斯巴达模式。当年的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之争,雅典打不过斯巴达。为什么?斯巴达就是一套高度军事化的集权国家,最后打败了民主化的雅典。而雅典的模式,是为求知而求知,尊重人的个性,注重公民的德性。但一旦进入竞争,似乎一时之输赢,雅典就不是斯巴达的对手。但问题是谁笑到最后?雅典为人类文明留下了永恒的智慧、不朽的制度,但赢了战争的斯巴达,给人类留下了什么?谁能告诉我?

中式教育理念存在严重问题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