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炒菜的新东方烹饪学校要上市了——是的,就是“学厨师,就上新东方”的那个新东方!
日前,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母公司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计划于香港上市,独家保荐人为法国巴黎银行。
招股书透露,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截止2017年末,以年度平均培训人次计,东方教育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商。
炒菜炒出上市公司
目前,东方教育公司在内地及香港共运营139所学校,有25所提供职业中专学历教育。旗下学校品牌包括新东方烹饪教育、欧米奇西点西餐教育、新华电脑教育、华信智原DT人才培训基地、万通汽车教育。其中,在中国烹饪职业技能教育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就是新东方烹饪学校,占比达到23.1%。
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学费:从2015年到2017年,东方教育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8.28亿元,23.36亿元、28.5亿元,而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为3.35亿元、5.65亿元、6.42亿元。
其中,对营收贡献最大的是新东方烹饪教育,占总营收59.9%。新华电脑占17.7%,万通汽车占13.5%,三者的毛利率分别为57.1%、57.7%、41.3%。
普通群众之所以对新东方烹饪学校印象如此深刻,其投放多年的洗脑式电视广告功不可没。“学厨师,必须的,学厨师,还是新东方”“姐,遇到新东方的厨师就嫁了吧”等广告霸屏多年,再加上国民度极高的代言人黄渤,新东方在广告投放上可谓是“不遗余力”。据其招股书,从2015年到2017年,东方教育公司的广告开支分别为2.26亿元、2.25亿元和2.64亿元,在整体销售费用中的占比均超过50%。
在营收与利润齐齐增长的背后,东方教育公司也有自己的困境。其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一节中披露,旗下30家学校未取得民办学校营运执照,存在“无证经营”的风险。对此,东方教育公司表示,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背景下,由于缺少新颁布法律的地方实施细则,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再向中国东方教育旗下的部分在营学校颁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未来存在不确定性。
职业教育,可能有点超乎你的想象
除了公司运营情况,招股书里还有一些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市场的数据值得注意。
根据教育部资料与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由于培训人次及学费的增加,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的总收入从2013年的60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7年的7681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6.3%,预计至2022年将达到10623亿元。
▲截图源自东方教育公司招股书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各家职业教育机构显示出高度分散化的态势。在国内,有数千家职业技能教育提供商,由于各个学校均倾向于关注本地或全国范围内的特定行业细分,故无参与者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据前述报告,就2017年的平均培训人次而言,前三大职业技能教育参与者一共只占市场总额的2.5%。
此外,在政策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有相当大的扶持力度。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此前,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曾密集发布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指导意见与规划通知。
市场大、无垄断、有支持,如果你还停留在“职校学历低、学生素质差”的认知阶段,那恐怕需要在别的维度上深入了解下这一领域。
千亿行业规模,市场相对分散
如果说上述几点主要是惠及职业教育提供商的行业优势,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讲,对求职人士、在职人士乃至处于产业升级期的中国来讲,职业教育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据报告,中国职业技能教育的目标学生群体主要可以按照年龄划分为15~21岁和22岁以上的学生。
前者主要选择职业技能教育,目的是接受就业前的技能培训,通常愿意支付更高的学费、参加全日制的长期课程;后者的目的则主要是提升职业技能、追求更高职位或者应对转岗,通常会选择时间更为灵活、学费相对较低的业余、短期或者线上课程。
据《瞭望》新闻周刊去年的报道,有不少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几年后选择去技校“回炉”,学习偏重于实操的专业,如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汽车维修保养、机械工程等。这一选择背后的理由,大多是“尝试新的职业发展或人生规划”。
另一方面,这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