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29日,“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在华东师范大学首发,以“教育改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主题的纪念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讨会同期举行。专家学者们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成就与经验、如何推动我国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
嘉宾: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 朱永新
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 徐 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刘贵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总主编 袁振国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范国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教授 顾小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德育》主编 张宁娟
1、40年 中国教育从追赶到超越
朱永新: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是从恢复高考走来的。恢复高考不仅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大幕,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恢复高考制度意味着正常的教育秩序得到了恢复,为广大青年打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更恢复了知识和教育的尊严,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全民族被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教育热情蓬勃地迸发出来,中国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其次,恢复高考制度,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支持。一大批有志青年通过高考被吸纳进入体制内,后来许多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领导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持续地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撑,中国奇迹的创造是不可能发生的。
袁振国: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史、奋斗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跃进史。
徐辉:教育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既依靠教育立法夯实巩固,也依赖教育执法维护加强。纵观近现代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依靠教育法治促进和巩固教育进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建立起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无法可依”的局面。新中国成立时,旧教育法统被彻底摧毁,但在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里,由于历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体系并没有建立,教育发展严重缺乏法制保障,这种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渐改变。
刘贵华:40年的教育改革始于思想解放,源于理论创新,兴于制度变革,表现出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态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教育本质”的大讨论,极大地推进了思想解放,使教育回到“育人”的初心和本分上。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2017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历次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都充分依靠和吸收了理论创新的智慧,创新已成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制度变革和教育实践发展的第一动力。思想解放推动着理论创新和教育开放,理论知识也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出“素质教育”等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完成了理论生产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也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期间,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为代表的一大批理论创新成果为推动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范国睿: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得以恢复、完善和优化,教育系统各领域、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集中走向分权、从规制走向赋能、从管理走向治理,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现代教育财政制度、多元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制度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走向为全球教育治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教育开放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