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吴季松:用知识经济理论破解中国面临的系列问题

2018-12-20 23:31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我们突破了传统水利工程的思维定势,没有建一个水库。”吴季松说,“北京缺少的不是蓄水能力,而是水资源总量,再修水库反而促进上游用水,加剧不合理配置,只会让北京更加缺水。”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总量控制,系统兴建复合型生态工程,”吴季松说,中国在2020年实现不缺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国如何才能实现不缺水?

  中国目前年供水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增至14亿,国内生产总值将翻番。如何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吴季松认为,只要提高用水效率,新增需求完全可以在6700亿立方米的范围内得到满足。

  认清生态工程的巨大价值

  水是生命之源。吴季松到过101个国家,考察过几乎所有重大的水资源和环境工程,对水的感情更胜于常人。“有了水才有绿洲,有了绿洲才有人,有了人才能发展经济、建设工程。”

  “以总量控制达到动态平衡,按照这个思路,我觉得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吴季松的回答。

  “中国水资源压力会长期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中国可以不缺水。”2005年吴季松曾出版《中国可以不缺水》一书,在水利部门和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

  据统计,目前中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如果能把用水效率提高到世界均值,仅3060亿立方米供水量就可以满足当前需求。换句话说,只要提高用水效率,中国完全可以用目前的供水量支撑GDP翻番。而到那个时候,中国将超越依靠增加供水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阶段。

  从2005年《规划》完成至今,效果明显。北京人口和GDP虽然连年快速增长,但年用水量却从2001年的38.9亿立方米减少到2009年35.5亿立方米,降低9%,保证了总量供需平衡。

  “是人都得喝水,但由于世界缺水,人没有权力浪费水,所以需要设置一个最高标准,不超标用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吴季松说。

  吴季松最早提出的“用水总量控制”概念,如今已被用于“十二五”规划,并且延伸到能源使用、土地利用、污染物排放等诸多领域,这让他颇感欣慰。

  “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个要求对今天的中国并不高。如果这都达不到,还叫什么现代化?如果说GDP单一指标有缺欠的话,那最大的缺欠就是少了这些资源约束指标,它反映GDP的质量。”

  1999年,时任国家节水办常务副主任兼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的吴季松主持制定《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为缓解北京供水紧张状况和保障奥运水供应提供解决之道。

  从吴季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的办公室远眺,可以望见奥林匹克公园的一片苍翠。

  67岁的吴季松现任北航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但他的视野并不局限于循环经济。他当下最关注的,是如何用知识经济理论破解包括水资源在内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高技术和环境顾问的吴季松主持了全球水资源调查,制订了新的丰缺水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衡量,当今世界总体上处于缺水状态,2/3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国家。除了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和美国外,G20国家大多缺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040立方米,处于中度缺水的上边缘。

  总量控制是“十二五”规划亮点  

netease

  总量控制的上限,是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吴季松说,世界对水资源利用率的极值在25%左右,否则将出现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严重局面。按照这一比例,中国的水资源利用量不能超过67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期,吴季松还主持制定了《塔里木河流域按期综合治理规划》、《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这三个规划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环境和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353亿,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为“一曲绿色的颂歌”。

  “我主持制定的规划干了什么?主要是做了一系列节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还有就是水源涵养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任何理念在经济发展上都是靠工程实现的。其中仅再生水回用工程一项就解决了北京1/5的供水。”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