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2018-12-20 08:5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价值和决定性作用。根据通识教育的首倡者——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的观点,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因此,一般认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通识”,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博雅”,在专业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培育人的性情、兴趣和趣味;三是“全人”,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共识,在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也取得了诸多重要的进展。但是,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依然有一些问题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例如,通识教育的模式选择、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课程体系应当如何安排,等等。本文结合中国政法大学通识课程的建设现状,对通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推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通识教育的立体闭合型课程体系

  以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中国政法大学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通识教育改革。在此次通识教育改革中,学校提出了“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建设“有法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有力地推动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培育和发展。2006年,学校开设《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两门课程,并将其列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此同时,通过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充实和提高,初步形成了四个类别(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文素养类、法学类)、156门通识选修课程组成的通识课程体系。2010年,学校开始实施第二轮通识教育改革。此次改革提出,应当着力建设“通识主干课”这一新的课程类型。截至2015年底,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中西文明通论为核心、以23门重点建设课程为主干、以300多门自由修读课程为拓展”的立体闭合型课程体系。学校通识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一种科学、系统、有机、理性的发展状态,主要特点有:

  1.以中西方文明为主线,重点打造两个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作为通识教育的“灵魂”,学校于2006年开始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两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全校必修课程:《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这两门课以打造文明熔炉为指向,融合中西方文明的基本学术内容,旨在让学生们自觉意识到他们具有共同的过去,属于同一历史文化共同体,并分享共同的现在、期望共同的未来。这两门课以文明为线索,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对于世界文明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以西方文明通论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由政治文明、法律文明、艺术与审美、宗教与社会、哲学与思维、语言与文学、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构成,架构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知识体系。在教学团队上,该课程以外聘的方式,汇集了全北京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师资,可以说是学术大腕云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学校组织出版了《西方文明讲演录》,该教材在国内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教学团队还举办“西方文明大系”系列讲座,对西方文明的重要事件、重要文本、重要问题做专门阐述。同时,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学校创办“西方文明在线”网站,为西方文明通论课程服务。该网站不仅提供文章、经典著作、音像资料等静态学习资料,同时还开设师生互动专栏,方便老师与学生线上线下互动。

  2.初步培育了四大类通识课程体系

  在中西文明通论核心课程之外,学校目前的通识教育由四大类课程体系组成:人文素质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法学类。围绕这四大类课组,根据课程成熟度和建设水平,学校纵向建立了通识主干课、一般通识课两种类型的选修课。横向看,学校现有人文素质类课程共173门,社会科学类课程101门,自然科学类课程33门,法学类课程76门;纵向来看,通识主干课程23门,一般通识课程360门。学校规定,本科生的通识主干课应修满8学分,一般通识课应修满10学分。

  3.根据专业互通的理念,将专业课程开放作为其他专业的通识课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