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未来城市发展模式曝光 以后要生活在这样地方?

2018-12-19 17:46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未来城市如何解决现有城市面临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正在成为城市规划界、建筑设计界和地产界关注的焦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运营者就此已开始了研究和实践。

  2017年7月22日,置信携手在规划界、建筑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城市,理想人居”这一城市话题。李翔宁、杨俊宴、胡劲松、陶磊、朱晔5位业内大咖,分享智慧、碰撞思想、论道“银川”,论坛异常精彩,没有亲赴现场的你,也可在此一睹为快!

  李翔宁

  “混凝土”一定是反自然吗?

  李翔宁首先抛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他认为“如果我们将视角拉升至很宏观的层面,会发现人们的建筑行为将变得和蚂蚁一样:同样是在构筑空间!所以,人类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然的行为。”

  但是,他认为:畸形的建筑审美、盲目的激进开发,的确伤害着环境,以及住在里面的人。

  没有考虑环境和人的生存空间而打造的高楼大厦,真的是人类需要的建筑吗?

  “从前,我们对城市发展拥有迫切渴望,高楼大厦代表着城市美感。而现在,我们更愿意关注:人类究竟需要怎样的建筑和生活方式?”

  在教授看来:混凝土也可以是自然的元素之一。让建筑体现自然,把自然主义融入到建筑中,可能是继包豪斯思潮以来,建筑界的又一转折性思潮。他主张:再现自然,理性自然,规训自然,让建筑真正的融入环境,提供现代人居更多可能性。

  他认为:三沙源的建设理念也是这种思潮下的产物。项目建设最 大程度的再现自然,艾依河、沙枣林公园、中央公园、沿河公园……系统的环境打造,自然的脉搏贯穿于整个项目,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发展模式!

  杨俊宴

  大数据规划新城可行吗?

  如果说李翔宁为我们带来了建筑哲学的思考,杨俊宴则是用大数据讲述着新城规划的蓝书。

  他为我们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8个新区案例大数据》的分析报道,主要研究内容为: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规划理念。

  他提出,城市规划是能够通过科学的空间构建来制定发展策略。比如,通过对人流潮汐分布的动向来制定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等。

  他说,城市升级的方式有两种:原址升级,以及新城开发。而后者使开拓者有更多机会使用:新手段去构建规划城市。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生活环境,将会更加关注人的体验舒适度!

  胡劲松

  如何给新城打上鲜明烙印?

  胡劲松主要探讨了郊区新城发展的要素,列举了多个新城从“郊区变身核心区”的发展案例。他通过对上海闵行新区等新城的10年快速发展经验研究,总结出新城发展的四大要素:产业导入、交通便捷、人口聚集、特色鲜明。

  他认为一个新区想要蓬勃发展的第一大要素就是要有主打的产业,导入合适的产业,让人口聚集有更多可能。例如上海美国学校选址于新城闵行区,其提供的高端教育,让家长十分欣然向往,为区域快速聚集人气提供有力支撑。

  胡劲松更提出,优质新城的七大配套:好环境、好房子、好学区、好商业、好医养。他认为三沙源规划有全龄教育、现代医养、四季游乐、观光农业、城市商业五大产业,满足以上条件。

  陶磊


  建筑的艺术如何使人与自然相通?

  与其说陶磊是一位设计师,不如说他是一位构建空间的艺术家。陶磊认为,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统一。

  “我们每个人的居住环境不可能都面对有山有水的优渥环境,但是我们都拥有阳光和空气,将阳光和空气引入到居住的环境中,拥有和自然相居的感觉。”陶磊说道。

  现代的人已经离不开城市了,但是又无时无刻不想逃离城市,去追求自然的居住体验。殊不知其实与自然相居的体验其实很容易实现,建筑的艺术是能够完全达到的。

  “如何将大的自然环境与小的建筑空间融合,其实也是三沙源在建设过程中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整个三沙源已经拥有极为优越的大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了让居住者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他表示,“三沙源研发出景舍住宅产品,通过超宽阳台、空中小院等建筑设计,把室外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空间,让人能够更多的接触自然,让居住更愉悦”。

  朱晔

  新城旧城如何促进城市发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