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大学文化】论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五大冲突

2018-12-19 13:1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大学文化】论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五大冲突

作者简介: 吴绍芬,副编审,博士研究生,《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主编,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引用本文:吴绍芬. 论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五大冲突[J]. 高校教育管理, 2016, 10(2): 27-33.

【大学文化】论中国大学文化中的五大冲突

大学文化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阐释,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是大学人在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的文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处事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社会层面的概念,大学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伴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也愈加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转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变化、师生关系的重构,大学文化冲突已经不可避免。诸如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激荡碰撞,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博弈,科研文化与教学文化的异质相争,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的矛盾失调,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价值观偏差等等,无不暴露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大学文化冲突研究逐渐成为大学文化研究中一个拓展性的研究主题。当然,有冲突并不可怕,冲突本身也具有正负功能,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是可以促进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的。

一、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激荡碰撞

世界上主要存在两大文化系统: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系统,主要汇聚了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发展下来的欧美文化;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系统。两者是在相互交流、碰撞、论证、融会的具体进程中发展的,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与西方文化不一样的是,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几次“输液”甚至是“换血”的过程。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思想自西向东传入中国,可以算作第一次“输液”;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天主教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是第二次“输液”;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潮的涌现可以算是第三次“输液”。正因为有了几次文化输入的过程,中国文化也才得以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比较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它们呈现出的不一样特征才是真正决定冲突激烈与否的关键。仔细分析,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唯理性和奇特性,而与之相区别的,东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统一性、连续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与中庸和平。

西方文化似乎永远不那么安分,激进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体现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与外在的文化符号等各个方面。“无所畏惧”和“穷追不舍”可以成为它们的标签。如大学里国际气息浓厚的院系或者本身就是中外合作性质的高校,校园里的西方雕刻、绘画等艺术表现出对力量的崇拜,它们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都是力量冲击、扩张的体现。心理气质也具有外倾性,对内心世界无遮掩、自信,师生的表现欲都很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刨根问底式的探究能力让人羡慕。这与他们的民族特点及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他们具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强悍的民族性格、迁徙流动的特殊背景。人格独立性是指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特征明显。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奏响了哲学领域个体主义的凯歌。开放性突出地表现为,在文化接受问题上对外在世界的敞开而非闭锁的态度:来者不拒,善于吸收;从个人角度讲,心态豁达开朗,直来直去,是一种健康、自信、实事求是的心态。这种特征的形成同样与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产方式及人种、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唯理性体现于政治、经济、科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甚至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主要发生于西方社会,这是理性主义的故乡:价值理性带有终极关切性质,主要着眼于事物的人文价值,因而是富有人文精神的理性;工具理性是只注重于当下、局部利益,而概不考虑人类整体、根本利害的理性,它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并非反对价值理性,而只是疏于关心。价值理性更多地是来自于宗教、哲学角度的关切、思考,西方宗教、哲学的成就赫然,窥见一斑。工具理性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关注科技价值。唯理性在西方大学的音乐、绘画和建筑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还有奇特性,追求新奇怪谲的、荒诞的、奇特的、古怪的、神秘的东西表现为对传统、陈规的突破,反抗心态较重。一旦文化冲动被压抑时,它早晚会以更加狂躁激昂的形态“喷发”出来。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