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教育:波瀾壯闊四十年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歷史決策,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序幕。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和人口大國從此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4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砥礪前行,讓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跡,繪就了一幅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歷史的長河中,4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中國和中國人民,卻是翻天覆地的40年,為歷史留下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的40年,也是奠基未來的40年。
教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40年來,我們黨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牢固確立並堅定不移地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牢固確立並始終堅持教育在黨治國理政、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40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順應人民群眾需求,應對世界競爭的激烈態勢,不斷調整和完善教育工作方針政策,在新舊更替和轉化中實現了一次次跨越和蛻變。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傳統與現代、立足國內與面向世界的結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40年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教育現代化加速推進,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教育國際影響力加快提升,13億多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歷史性轉折
40年前的中國,百亂待治、百廢待興。從何處入手撥亂反正、重回正軌,嚴峻而現實地擺在黨和國家面前。小平同志以歷史的眼光一錘定音,“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以科技和教育為突破口,推動了邁向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折。
1977年8月,小平同志剛剛恢復工作,就在北京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會上,小平同志提出,“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當場決斷“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由此,中斷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終於恢復。當年冬天,570萬人報考,1978年夏天,又有610萬人報考。恢復高考成為當時中國社會最大的關注點,點燃了億萬青少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掀起了全國上下讀書學習的熱潮,教育界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整個社會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與此同時,中國教育敞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1978年,小平同志在聽取清華大學匯報時果斷決策,“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要成千上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現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專門叮囑“不要怕出一點問題”。由此發端,中國教育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新征途,出國留學很快從涓涓細流變成滾滾洪流,打開了國人的眼界,向外界釋放出中國走向世界的強烈信號。
恢復高考是中國改革的先聲,出國留學是中國開放的前奏。4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顧這兩件大事,無疑是轉折性的、歷史性的。自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時代和國家的最強音,科教興國逐步確立為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自此,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教育從容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自此,中國教育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開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闊步邁進,幾千年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逐步成為現實。
歷史性發展
40年前,黑屋泥凳、朽木糟牆下的琅琅書聲,是當時中國農村教育的真實寫照。30年前,一張“我要讀書”的照片在新聞媒體報道后,安徽省金寨縣張灣小學蘇明娟那雙充滿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深深震撼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大地隨處可見的標語,是當時我國教育的真實記錄和時代縮影。40年滄桑巨變,40年執著奮進,中國教育交出了一份無愧於時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