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与道路自信

2018-12-18 17:1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大学发展的实质是大学的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与提升的过程,从而服务和推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更进一步来说,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其大学的强盛,哪里是世界大学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随后该国就成为世界的强国。


“大学为何”与“大学何为”是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上一直探究和试图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从“认识论”到“政治论”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纵观近千年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大学发展的实质是大学的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与提升的过程,从而服务和推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更进一步来说,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其大学的强盛,哪里是世界大学的中心,哪里就是世界的科技中心,随后该国就成为世界的强国。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四个服务”充分彰显了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中国特色,体现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


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意味着高校要始终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任务。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存在的依据和发展逻辑。高校要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为指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社会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快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要坚持以促进学生机会公平为主要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制中的高阶阶段,是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过渡从而实现社会分层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更加牵动民心。


从高校外部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阶段,希望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并且有支付能力的群体在迅速增长。但是另一方面,优质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录取途径的公平、移民考生的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机会公平等备受瞩目。从高校内部来看,不同专业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限、困难群体学生能否获得必要的学习帮助等,都事关学生与家长满意与否。


高校要以提高办学效率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意味着要在现有的规模下提高办学效率。高校办学效率是指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投入与教育成果的产出比例。因此,一方面,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解决“营养不良”——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切实提高办学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教育成果的质量。高校教育成果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产出质量。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高校要提高专业建设的效率,遵从高等教育规律,而非短视地被市场信息牵着鼻子走,一窝蜂地举办所谓的“热门专业”,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科研产出质量方面,高校要摒弃“唯论文为中心”的科研成果评价观,转向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科研成果质量观,使高校科研成果能够切实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坚持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高等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意味着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特点,于无形中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维方式。


高校要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党治国理政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高校要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研究和创新研究,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共同主题和特色主题,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作用,构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