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再说高考还能否改变命运
云南曲靖农村考生崔庆涛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新闻再次刷屏,感动无数人。与此同时,也有一种质疑再次泛起:高考还能否改变命运?
在这个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的时代仍然讲高考改变命运是荒诞的,更不应该成为一个社会公平的度量器,我们需要“去高考难以承受之重”。
高考对于中国人太重要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知识改变命运,或者说高考(大学)改变命运的说法就不绝于耳。高考,承担了中国人太多太多的重担。
大学生是怎样从精英跌落凡间的
高考改变命运,其实只存在于精英教育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570多万考生(实际上很多地方有预选考试,先筛掉一部分人,也就是说考生实际更多),只招收了20余万人,我们能想象这种比例筛选出来的人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历经10余年如此规模的演进,大学生确实是天之骄子。对于绝大多数人,高考也绝对可以改变命运,甚至是天翻地覆地改变。因为当时还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时代,80%以上的人仍然是农村户口,上了大学,就注定你进入了城市,有了干部身份。那是阶层的区别。
那时,对于中学的评价只有一个:升学率。
即便到了上一个适龄人口高峰的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总量也仅有60.88万人,其中大约40万是专科生。如果对比今年的招生总量,当年能考上专科的,今天闭着眼睛都是211;当年能考上本科的,差不多都是985了,因为我们985高校招生总量就已经逼近20万。在当时,大学生仍然是稀缺资源,我们的毛入学率仍然处于绝对的低位,是个位数,中国高等教育仍然是绝对的精英教育时代。直到1998年,我们全国高校招生总量也只有108万,毛入学率仍然是个位数,高校总数仅有1022所,其中本科院校仅有590所,中国高等教育仍然处于精英教育时代。
也就是说直到上个世纪末,大学文凭基本上就是精英的代名词,也是很多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尺子。即便含金量已经明显不如上世纪80年代了,但对于多数人,一个体面的工作总是有的。
而这时,对中学的评价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除了升学率,开始谈重点率。
1999年,高校大扩招启动。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快速向大众化迈进。1999年全国高校招生160万,一年新增招生总量51.32万人,增长47.4%,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总量达到382.1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跨越了15%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条界限。
注意,从此,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1998年相比,5年时间大学招生总量已经增长近4倍,普通高校总数增长500多所,大学生已经开始跌落凡间。
这个阶段,对中学的评价已经没有了升学率,更多是一本率,清华北大有多少个。
近10年,国家开始稳定高校招生总量,但2017年,普通高校已经达到2631所,招生总量也达到761万,几乎是1990年的12倍,其中本科招生超过410万,毛入学率达到45.7%。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总量逼近770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毛入学率也将接近50%这个普及化界限。我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2017年,很多省市高考录取比例超过90%,包括江苏湖北等传说中高考难考的地区,贵州的录取比例也高达87.4%,在全国普遍出现了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现象。换句话说,有学也不上了,中国高等教育完全进入了一个“考不上大学都很困难的”普及化阶段。
2018年,国家新增劳动力不足1300万,但是新增大学毕业生就高达820万,回国留学生也将高达5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将占新增劳动力65%以上。
2017年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就已经超过60万,加上博士生,总量已经超过70万,超过1990年本专科招生总量。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仍然还要谈高考(大学)改变命运,并以此质疑批评高考对于社会公平的价值意义,显然是荒诞的,更没有可比性。
但是从另外一个维度看,高考仍然能改变命运,关键是看你考上了什么样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