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必须尽早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尽快完成国家战略层面的家长教育战略规划,尽早创立家长教育学科设置,设立家长教育研究机构,加强家长教育学科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师资孵化等工作,协助1000多万名教师做好协同教育工作,满足4亿家庭情绪资本管理需求。
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抓党建促家建,正家风助党风。新时代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模式,家庭、企业、社会协同模式,家庭、社区协同模式等,让公约文明与协同教育扎根群众,并落在家庭、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
第五,发挥公约杠杆作用,制定公德奖励政策。制定国家协同教育机制和公约杠杆公德奖励政策,比如,公约高考加分政策,将孩子12年义务教育的“德育分”,通过《班级公约》与《家庭公约》的年度统计,累积12年得12分,那么德育自然会有地位,成为刚需。
究其成因,其一,从国家层面来讲,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工程还未列入国家战略,家长教育学科空白,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方法落后,现代协同教育政策机制与党建家风双轨模式还没有形成。长期忽略了家风建设、家长思想教育、孩子劳动教育、社会价值观教育、民族英雄教育等;太偏重有意思、有钱赚的事,不注重有意义、为谁干的人;偏重知识“做事业”的生存教育灌输,忽略常识“过日子”的生活教育引导;教育投入偏重物质硬件和就业指标投入,看轻精神软件与思想教育投入等。
第六,平衡好教育改革的速度快慢问题。中国教育改革战车的装配工作异常艰难,两轮一轴的速度不一致,结构不配套,机制不平衡,必须有效解决好战车装配的公差配合问题,用协同教育机制调整速度平衡问题,调整好教育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平衡问题,匹配好精神文明收入与物质文明收入的动力,让中国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中国与世界。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指示精神,就要开创党建家风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创新,落实现代社会协同教育机制,推动家长教育国家战略规划,创立家长教育学科,制定市民公约协同政策,推动家庭公约文明建设,加强职业与专业的人才队伍孵化,通过家长教育创新群众工作模式,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做进家庭。要达成全员担当教育责任、全力主抓家长教育、全民公约协同教育、全程跟踪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加快教育改革文化创新,加强家长修养、国家意识国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从社会层面来讲,我国传统的政工队伍自身思想意识、现代群众工作方法、跨学科知识武装、实操经验案例总结与提炼等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希望、党和国家要求。民间教育需求市场火爆,但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基本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商业行为。而当老百姓遇到后院起火、孩子不出息、邻里有矛盾、夫妻闹情绪等生活问题时,我们现代化的社会还不能及时提供行之有效的协同教育与思想情绪公共服务,不能将许多社会矛盾化解在日常的家庭公约文明中,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与治理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08日第6版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开创党建家风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创新,落实现代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做进家庭。
教育事业是一项协同性强的系统工程
协同教育机制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保障条件
第一,设立领导小组。政策制定者(党政官员)、研究者(专家学者)、执行者(政工社工)、需求者(群众)和考评者(各方代表),达成公约协同教育机制,避免官僚主义的走马观花式调研与闭门造车定政策的弊端。
第三,建立专家智库与实施队伍。挑选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并扎根群众的、思想开放与学贯中西、能学以致用与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队伍,整合跨学科、跨年龄段、跨部门的专家资源,组成专家智库,做好科研、科教、科普三个层面的协同教育机制顶层设计,严格孵化政工、社工、志工三结合的三工执行队伍,并且对三工队伍的质量标准、数量配比、流动规则、奖罚政策和考评标准等作出规定。
第四,构建培训认证与考评机制。尽快建立国家主导、政府主办、民间主抓的培训认证标准、公约考评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这些重要论述为中国教育事业、民族精神塑造、国家意识国防、家庭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家长是家庭带头人,家长教育是成人成长中的成熟教育,是公民素养的源头、家风家教的原点,是党风民风的基础、家校协同的支点、党政工作的抓手。全世界人才的竞争原点是各国的教育竞争,教育竞争的源头是家长教育的水平,民族素质的原点差异是各国家长素养的差别。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视角看,教育的第一竞争空间是家庭,第一接力棒责任人是家长。因此,要彻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源头问题,不断增加家庭情绪资本,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推动协同教育机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从家庭入手,由家长抓起,以家风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