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燕 张旭东
甲醇,这个半生不熟的化学名词因为一场特大车祸而为公众所关注。
一场36人遇难的交通事故牵出危化品运输隐患;甲醇西产东销为主的产业布局之下,运输安全监管亟待加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精打细算成为本能的选择。
而这增加了疲劳驾驶的隐患。
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我国甲醇生产企业295家,总产能达到4654万吨,同比增长21.2%,其中新增产能867万吨;甲醇产量2627万吨,同比增长接近50%。
而危险原料的车皮申请起来就更加困难。按铁路部门的要求,运送的液体危险品也要进行甲乙丙的分类,甲类危险液体要用不锈钢材质制成的加厚、耐压的容器罐进行运输。而且,常规的油罐车通常为30吨的规格,而铁路运输的装载量要求每个车皮至少50吨,这就对货品的量有一定的要求。
业内研究显示,甲醇合成的原料路线经历了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多以煤和焦炭为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流程被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重油为原料的甲醇装置有所发展。目前,欧美、中东地区国家主要采用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甲醇,该工艺具备投资低、无污染的优点。由于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特征,缺少廉价的天然气资源,同时随着石油资源紧缺、油价持续上涨,煤转化甲醇成了客观选择。
彭某告诉本报记者,从上海到山东淄博路程大约1100公里,一个往返就将花费近7000元,“空车过去,拉货回来,划不来。”
这就催生了一种运营模式:由经营单位购买油罐车,过户到所在地区极少(比如一些一线城市一个区只有几家)危险化学品物流服务供应商名下。油罐车的维修、保养、检验、使用均是由经营单位自主进行。但后者每年要向物流公司额外支付数千元的管理费。
为什么用汽车不用火车?
“有些原料是非常紧俏的,很多经营商是排着队去西北一些厂家购买,厂家几乎是生产出一车就卖掉一车。”彭某告诉本报记者。
当年,我国甲醇表观消费量3195.8万吨,同比增长40.8%,进口量则达到573.2万吨。
比如,若将甲醇制成烯烃,再制成塑料,运输中的危险系数就可以大大降低。王涛所在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7月全国甲醇总产量将近200万吨,其中西北西南地区总产量99.7万吨,如果八成需要公路运输的话,仅7月一个月总发车量就数以万计。
这样一来,一些具有危险品运营资质的物流公司实际上并没有承担运输职责,而成了一个挂名的油罐车管理单位。对于化工企业来说,运输的成本主要包含了油费、高速公路费、人工费,以及年检费、保险费、折旧费等隐性费用。
造成36人遇难的“8·26”延安交通事故正是一起卧铺客车和一辆甲醇罐车追尾所酿成的惨剧。和长途客车运营安全监管一样亟待加码的还有甲醇运输。
甲醇运输“暗雷”
对于煤炭产区而言,制成甲醇销售有时利润更高。按照目前的普遍水平,生产一吨甲醇耗煤1.5吨~1.8吨,一吨甲醇的市场价在2000元左右,上周,秦皇岛5500大卡的平均煤价是626元/吨。
上海一家石油化工企业的总经理彭某告诉本报记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煤化工产品根据危险程度不同,依次分为甲、乙、丙三个安全级别。其中甲类为最高级别,像汽油、甲醇、甲苯、液化气等燃点低、易燃易爆的原料均属于甲类危险品,而国家对于危险原料的经营和运输资质的管控非常严格,比如,安检部门每年都要对所有的油罐车进行探测“验伤”。
在加强道路运输和危化品安全监管之余,从产业升级层面排除安全隐患也是可寻之策。隆众资讯资深分析师王涛对本报记者称,西部普遍是输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如果在当地配套深加工项目,对西部地区发展也是好事。
但他表示,很多化学品经营公司却并不同时具有运输资质,因此不得不支付高额的租赁费来进行运输。
“用火车能直接运输到工厂吗?最终还是要用汽车。”彭某说。
于是,在铁路运输分流有限的情况下,甲醇罐车成为了各地高速公路上的常客。
本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地方新批的煤化工项目相比之前已经在产业链上延伸,如果将甲醇制成烯烃,再制成塑料,运输中就不会造成危险。
谁来运输
据一位石化行业资深分析师对本报记者介绍,三成甲醇通过铁路运输,七成通过公路运输。
山东一家化工企业的丁姓经理告诉本报记者,该公司经营的甲醇主要来自内蒙古和山东本地,价格分别为2300元/吨和2750元/吨。
中国富煤地区集中在中部和西北部,传统上这些地区也是甲醇生产大区。而化工产品的终端消费则相对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另一个因素是,上游西部资源地区在化工产业链上属于前端,都需要运到中东部加工后再出售。
目前,化工原料及产品或副产品的运输主要经过以下流程:从原产地运输到经营户的储放地,再到分销商或者直接运送到终端客户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