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职教育现状调查(上)
本报记者胡作政 房惠玲
中考落幕,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中职招生大战随之而起。单从招生大战到每年中考招生的人数看,我省的中职教育似乎红红火火。但挤掉水分看,我省很多中职学校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生存困难重重。
招生危机重重
距初三学生毕业还有半年甚至一年时间,职教生源大战就“暗流涌动”。本省和外省职校校长、招生老师都直接走进各大初中,明里宣传办学特色,暗里给初中老师“做工作”,进行合作招生,甚至给学生人头费鼓动,学生拉学生。中职招生可谓是“地毯式”的运作。东乡县某初级中学马校长如是说。
当前的中职教育招生入口可以说是危机四伏。6月19日,甘肃省商业学校招生办主任尤继平坦言,甘肃的招生仍然沿用计划时代的模式,学校报计划,省上审批,然后下计划,学校招完之后再补录。现在计划招生模式已经过时,大部分财经类学校,包括工科类学校生源主要靠自己来组织。每年通过省招办组织的统一录取,省属中职学校基本上提不了多少档案,招生计划下报名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年从3月份开始,各学校把资料印制好,就到地县进行3个月的找生源活动,生源99%都是靠自己跑来的。自己组织完生源后还要到全省14个市州补办建档和录取审批手续,浪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
为了能招到更多的学生,省属职校在各地县的招生陷入了打游击战的尴尬境地。甘肃省经济学校招生办主任李颖无奈地说,在招生任务指标的重压下,学校招生人员四处活动、宣传、联络,充分利用各种人际关系、通过各种手段去招生,以完成“招生任务指标”。
近几年我省县级职校迅速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十分严重,也是省属职校生源萎缩的原因之一。尤继平说,2005年以前参加全省统一招生的职校有70多所,现在上升到约400所。有些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联合发文,谢绝本地以外的职校到本地中学宣传,如果哪个学校的校长或老师把外地职校带到学校宣传,一经查实,校长免职。有些县级教育局和初级中学校长签订县级职中学生输送责任书,并作为年终考核指标。此外,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好多家长都是冲着“三校生”让孩子读中职,对“三校生”国家有补助,升学几率高,是典型的“小高考”。
据甘肃省商业学校招生办多年统计,2004年到2005年,省属职校农村生源占60%—70%,从2008年开始,农村生源变成了50%,然后逐年下降,现在农村生源只占10%—20%,而近80%的生源是城市生源。
省外中职招生已在我省占了上风。尤继平告诉记者,2004年之前,省外职校在甘肃招生很少,东西部联合后,先是天津、山东的职校进来了一部分,紧接着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的职校也相继进入甘肃招生。现在,从招生通讯上可以看出,招生的大部分中职学校来自于外省。主要原因是,我省从2003年开始推行的“3+2”、“五年一贯制”2007年停止,省外职校一直沿用此政策吸引学生,造成省外职校与省内职校招生不平衡。2008年时,甘肃省商业学校去庆阳市招办只能提到一份档案,而陕西安康的一所职校却可提到三百多份档案。学生家长认为,上大专肯定比上中专发展前景好,高中虽没考上,但上个“3+2”、“五年一贯制”,毕业后有大专文凭,回来还能考公务员。
中职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仍旧“吃不饱”。据记者调查,我省省属中职学校招生整体逐年萎缩。有些中职学校一年只能招到几十个人,教工数量甚至多于在校生数量。据省教育厅统计,虽然我省中职学校年招生从2003年的6.5万余人增长到2013年的15万人,但除省卫生学校和省水利水电学校外,其它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不足300人。
培养打了折扣
生源多少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教育教学现已不再是中职学校的第一要务,其第一要务转换成了招生。不管有没有资格、具备不具备相应条件,都在尽可能多的招学生。不管是公办中职学校还是民办中职学校,培养其实已形同虚设。
甘肃省经贸学校招办主任张新华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中专都是选招初级中学最好的学生,而现在中职生源绝大部分是普通教育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相当数量的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最低学业水平,有的甚至达不到小学四五年级水平。
因为生源危机,中职教育招生已无门槛,培养过程的道道“关口”,也就只能走过场。张新华说,对此中职教师也怨声载道,因为学生素质太差,教学质量根本无法提高,有些文化课教学只能走走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