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测试服务结合技术创新 构建一流公共服务平台——访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主任栾天罡教授

2018-12-18 10:1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讯】20世纪80年代,借助世界银行贷款,12所高校率先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他们全面实施大型仪器的集中管理,打破了长期以来仪器被少数人占用、利用率不高的状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成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中的弄潮儿,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以下简称“测试中心”)创建于1983年,是最早通过教育部认定的直属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之一。经历过初期高校纷纷组建分析测试中心的黄金时代,也遭遇过因为设备老化而得不到及时更新形成的普遍性低谷时代。历经30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测试中心结合自身特点,在新仪器配备、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及服务理念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成为华南地区综合分析测试能力较强的大型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之一。

 

  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主任栾天罡教授

  创建院校两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专项经费投入,测试中心建立起了贵重仪器共享公共平台。目前下设五大技术专业平台:表面与结构分析平台、无机与元素分析平台、质谱与生命分析平台、材料微区分析平台及有机与药物分析平台,仪器设备总价值逾亿元。探索测试中心特色发展模式,使其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是此次采访的目的。

  中山大学贵重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用”和“统管共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校级、院级管理共享平台。一级(校级)共享平台——测试中心,专人负责,集中管理,实现“专管共用”的管理模式;二级(院级)共享平台,实现“统管共用”的管理模式。对两级共享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对参与对外开放、共享的贵重仪器设备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优化资源配置,采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

  早在2006年,测试中心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提高大型精密仪器使用率,全面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贵重仪器管理与效益分析系统。一方面,为用户提供网上预约、测试付费、基金授权等方便快捷的服务,易于测试用户全面了解各类仪器的型号规格、分布、测试项目和收费标准;另一方面,便于中心掌握仪器使用状况,进行合理的效益评价为制定决策提供参考。2011年,在学校指导下,中心拟对共享管理系统进行全新的优化建设。对于优化后的建设目标,栾教授提出五点要求——普适性:优化后要求系统个性化定制更加灵活,可以在校内各级平台推广使用;统一性:统一用户账号,与测试基金账户通用,实现“一卡通”;标准化: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智能化:实现自动授权、鉴权、信息采集和数据传输;实时性:实现对仪器设备的异地实时监管和远程操控。经过两年建设期,测试中心在合理使用和管理现有的仪器设备,尤其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获得了突出成效。

  中山大学测试中心贵重仪器管理体制

  技术创新推动测试服务

  测试中心作为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测试服务能力是首要职能。栾教授在提高分析测试能力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技术创新是高水平测试服务的源泉,计量认证是数据质量的保障。做好测试服务要注意把握测试服务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使之有序向前发展。”

  在加快技术创新层面,测试中心一直专注于仪器新功能研发、测试技术攻关和方法研究。近三年测试中心承担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科研项目在内的10余项科研项目,近两年发表80余篇论文,一些论文发表在了诸如Adv. Mater.、ACS Nano这样的高水平专业杂志上,为学校广大师生的科研产出和品质提供了保障。

  在提高测试服务方面,中心“三管齐下”。其一,加强与职能部门配合,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中国计量认证,英文简称:“CMA”)体系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了系列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和实验室比对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实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实验室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好地支撑了学校科研;其二,结合校内测试服务需求,持续地开展测试技术讲座、研讨等技术交流活动,引导学校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其三,以中心作为多学科交叉的节点(例如,口腔医学与材料科学、文物考古与文物检测等),积极推动学校多学科发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