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次下潜为试验性应用潜次,分别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区与多金属结核试采区和参照区开展大面积科学调查,近底调查时间共64小时,总航程超200公里,获取了丰富的水体探测和近底磁力数据以及大量高清海底照片,开创了自主潜水器和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探索了潜水器跨区域探测作业的可能性。“潜龙三号”高效稳定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深海调查能力和效率,有望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贡献更多原创性成果。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表示,这次海龙、潜龙深海装备的成功海试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深海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已具备产品化开发制造能力。伴随国家海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深海技术装备将向着全海深、智能、绿色、大数据方向进一步推进,通过发展“深海深地”钻探的“深龙”技术,海底、水体、海面、太空、陆基一体的“云龙”技术,绿色高效海底资源开发的“鲲龙”技术,全面推动我国深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可望通过企业化运作和技术整合,形成国家级的深海装备品牌和专业化队伍,以有效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B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表示,本航段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共完成4次下潜,下潜成功率百分之百,这在海试中尤为不易。其中,前两次下潜为海试潜次,分别完成了综合性能试验和最大续航力试验,全面检测了50项技术指标,包括最大工作深度、无动力下潜/上浮速度、巡航速度、最大航速、最大续航力、测深侧扫声纳、光学探测、水体探测、卫星通讯、水面航行/定位和回收等,潜水器2节速度续航力达到42小时48分钟,航程156.82公里,创下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航程最远纪录。
据了解,本航次任务分为A、B两个航段,共计45天,总航程6208海里。A航段首席科学家初凤友介绍说,本航段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系列潜水器共计完成8次下潜,其中,“海龙III”潜水器下潜5次,完成4500米级深潜试验;“海龙11000”潜水器下潜3次,完成3000米级下潜试验,均取得重要突破。全面测试了航行控制、取样作业、水声通信等功能,潜水器运行状态良好,各项参数达到设计标准,获得的相关试验数据与操作经验,将极大推动“海龙”系列潜水器的发展,为其最终的业务化运行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科考队还抓住有利时机在西太平洋“双十字”区域,先后完成了CTD(温盐深仪)采水、浮游生物拖网、近底锚系观测系统布放等调查作业,获取大量丰富的样品和数据,为进一步揭示该海域温盐、环流等水文特征,以及深海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提供了支撑。
央广网青岛5月3日消息(记者王伟)“大洋一号”科考船完成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于3日上午返回青岛母港。此次海试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潜,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
与此同时,B航段还完成了EM122多波束系统和国产超短基线基阵的标定工作,提升了“大洋一号”船深海地形测绘和水下高精度定位的能力;在多金属结核试采区和参照区开展了4条测线共140km的多波束测量,获取了该区域的地形数据;在多金属结核试采区开展了3站箱式取样器和2站多管取样器作业,获得了多金属结核、结壳及沉积物样品,为研究该区域的结核分布特征和沉积物的土工力学参数等提供了第一手样品支撑,为之后的试采区选址和集矿车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