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全国恢复高考四十年感受不同年代的高考人生

2018-12-17 19:25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标题:高考四十年 感受不同年代的高考人生

编者按:

1977年至2017年,全国恢复高考已有40年。

这四十年来,时代在变,高考也一直在变,从未停歇。高校扩招、分省命题、统一试卷、春季高考、7月改6月……这些都是宏观层面的改革。微观层面,则有实行了几年就被取消的标准分制度,还有从之前不知道高考分数,由考生估分报考到知道分数之后再报考,以及近年来大幅度减少的高考加分项等,可以说高考改革不仅有大刀阔斧,在某些细节上也修修补补,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这项人才遴选制度能够更加公平、公正,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

本报将通过四十年来高考题型、作文等的改变,四十年来高考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感悟,以及高考家长想对孩子说的话等来展现高考之变。

1977年

知识青年放下锄头握笔杆

讲述人:罗铁军 广西民族医院工会主席

高考时间:1977年

1977年考生罗铁军手捧30多年前的大学毕业证书 本报记者 陈蕾摄

历史事件: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正式恢复,全国570万名年轻人报名参加了这次高考。最终经过公平竞争,共有27万名年轻人迈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1977年10月末,我刚好19岁,正在扶绥一个偏远乡村的知青点里忙碌。突然,村里的大喇叭传来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高考正式恢复,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名。

曾经遥不可及的大学梦竟然就在眼前,兴奋的我立刻跨上自行车,骑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当时设置在人民公社的报名处。闻风而来的年轻人络绎不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此时距离高考还剩不到两个月,我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已疲惫不堪,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于是,我申请了一个月的事假回家,重新翻出搁置了两年的高中课本,全心投入到备考之中。

1977年12月,高考终于来临,殷切的期盼和求知的热情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当高考结束后,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在家里睡了两天才缓过神来。

由于高中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加上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我被广西医学院(现广西医科大学)录取,而当年高考的录取率仅为5%,也是高考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1978年2月,我终于走进大学校园,同班同学当中既有同龄人,也有年长十多岁、早已成家立室的大哥大姐。尽管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年龄也存在很大差距,但特殊时期的相似经历,不仅让大家丰富了人生阅历,也锻造了勤奋、坚韧和执着的品格。

40年后的今天,往昔回忆如流光掠影,不由令人感慨万千,那一年的高考,不仅仅是我一个人,也是所有怀揣梦想的知识青年得以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历史时刻。

1986年

上大学意味着端上“铁饭碗”

讲述人:白隆华 广西药用植物园中药材生产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栽培研究室主任

高考时间:1986年

白隆华(第三排右起第六个)

历史事件:从1985年起,社会上出现两个新名词:自费生和保送生。自费生,由学校招生录取,本人缴纳培养费、学杂费,可自主选择就业,不再被强制到指定的就业单位。保送生无需参加高考,经学校推荐,即可进入大学就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考虽没有“老三届”参加高考时的压力和艰难,但是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尤其是对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平平的农家子弟来说,高考决定一生的命运,考上大学就能端上“铁饭碗”。

当时我所在的灌阳高中算是重点高中,记得那一届考上本科院校的同学有40多个,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的就有9个。我当年高考成绩为562分,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由于家境贫寒,填志愿时我选择了师范、农林类,因为这两类院校不仅不用交学费,而且还有生活补助。至于填什么专业,已不重要了。高考第一志愿我填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志愿是北京农业大学,都是提前录取批次。

当年,距离学校开学还有两个星期,我就迫不及待地跟着一位在东北读大学的大哥哥一起搭伴外出求学了。抵达北京农业大学时,值班的老师非常惊讶,怎么来这么早。在大学里,每个月有20多块钱的生活补助,对于农家子弟来说,已然过得很逍遥自在了。由于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到那么大的地方,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人,一切都感到怯生生的,更不敢开口说话,要买什么东西时,由于地方方言口音太重,怎么说也说不明白,只能运用上各种肢体语言,闹了不少笑话。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