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描述并不准确,而在牛津大学的中国罗德奖学金获得者能够积极地讲述中国的发展和立场,帮助其他国际学生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近日,北京某酒店会客厅中,面对本报记者提问,康卓修表示,中国罗德学者在牛津大学讲述中国故事,成为牛津大学多元课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罗德奖学金和罗德学者,中国学生听起来比较新鲜。罗德奖学金是研究生项目,用以支持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旨在选拔和培养具有创造力、致力于服务他人并支持世界发展的年轻创新者。罗德基金会成立于1903年,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研究生奖学金项目之一,目前已培养出近8000名罗德学者。
罗德奖学金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2015年3月,罗德基金会宣布推出罗德中国奖学金,这一举措对于牛津大学与中国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牛津大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可追溯到17世纪,并且由于大量中国学生在牛津大学就读而不断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中国学生目前是牛津大学的第二大国际学生群体。
2016年,第一批中国罗德学者进入牛津大学就读。迄今为止,已选拔出12位来自中国的罗德学者。这些年轻人有着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以不同的角度和想法研究和解决世界最复杂的问题。下一轮申请将于2018年6月开始,共有4个名额。
“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年轻人聚集在牛津大学并一起学习,能够增加相互理解和信任,并且能够增进和平与合作,因为他们不只是从课堂上学习,还从彼此身上学习。”康卓修表示,罗德奖学金获得者来自各种专业,有工程专业,也有传媒专业等。
不过,罗德奖学金的筛选过程非常严格。共有三轮考核,第一轮是申请书面材料,申请者需要提供6封推荐信,还要提供简历、学业成绩单和个人陈述等。第二轮是网络面试。第三轮则是鸡尾酒晚宴环节和一整天的综合考核,学生将与9到10位面试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据悉,中国内地每年会有数百人申请。过去,中国学生通常被认为只关注学业成绩,但康卓修发现,中国符合罗德奖学金申请条件的学生特别多,而且他们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中国年轻人面对的学业压力很大,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年轻人能够匀出时间从事社区服务,进行体育运动等。”康卓修表示,中国篮球明星姚明曾经是罗德奖学金遴选委员会成员之一,姚明一直主张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而是全面发展。
康卓修也是罗德学者之一,他曾在牛津大学期间获得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一等荣誉学位,并且还拥有波士顿大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国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而对于牛津大学一流大学教学模式,康卓修有深刻见解:“牛津大学与世界其他一流大学相比有很多不同,比如我们追求的是一对一教学,鼓励大家提出问题,一起辩论并维护各自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奉献、服务精神和领导力,这些是罗德奖学金在筛选过程中特别看重的能力。康卓修表示,当前社会对领导力存在误解,虽然领导力很复杂,但简单来说,它指如何与别人合作,将一个愿景厘清,然后向这个愿景迈进。领导力是一种能力,而非一个位置,一个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能够彰显领导力。
罗德奖学金名额毕竟有限,康卓修认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应该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除了学业优异,还应该有自己真正的兴趣,去发自内心地、具有原创性地进行一些活动,而不仅仅是参与其中。一些学生为了申请出国留学,会选择花两周时间去农村支教,但这并不是罗德奖学金遴选委员会想看到的,因为他们注重的是学生长期的服务与坚持。
“最重要的一点,做自己,不要猜测罗德奖学金想看到什么样的你。”康卓修建议。(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3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