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说:“我觉得孩子愈小的时候,可能愈需要这些所谓的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学着信任孩子,违规要惩罚,但规矩要愈少愈好。我们家其实都想不出太多的规矩,比如说,她们出门的话,我们会订一个时间,希望她们能够在那儿之前回来;在网络上不能与陌生人聊天;还有要懂礼貌,见到长辈要站起来;再有,就是要有责任心,自己的房间要收拾干净,吃完饭要把碗拿到厨房。” 3.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我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事,就是我五岁的时候,告诉母亲说我不想读幼儿园了,我的母亲就是把这个决定权交到我的手上。他们一方面告诉我,如果去读小学的话,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告诉我,如果去读,也许你可以学得更快,成长得更好。讲清楚事情的利弊,让我决定。”李开复回忆说。
李开复虽然相信启发式教育,但是也相信孩子需要管教,需要规矩。他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培养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孩子愈大 规矩要愈少
97%的时间在做孩子的朋友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1.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计算机,不要说 “不准!”告诉他,如果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事先讲好的惩罚;
“教养子女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原则,但如果我只能挑选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会说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随之掌握。”
如果规矩订得太死板,孩子违背了,就要来处罚,孩子听话就会变成一个他律性的,而非自律性的。他律性的规矩恰恰就会让孩子变得消极被动,只有自律性的规矩才可能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
把孩子当做朋友,和她谈心。可以告诉她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她一天经历的事。如果她告诉你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如果你不告诉他原因,孩子不会因为你说的一件事是对的或是错的,就在心里深深记住。设立规矩却又不讲为什么,一方面,小孩子就无法学习自律;另外一方面,孩子会把父母亲定位为独裁者,没有通融的余地。如果你订了一个他无法接受的规矩,他不是认为你不好,就是会叛逆性地想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