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荫南随国立二十一中辗转来到郑州,此时已经到了1944年,抗战形势急转直下。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相继攻陷洛阳、长沙、衡阳,稍事休整又沿湘桂铁路南下,连续攻陷桂林、柳州,日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当年10月,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掀起了青年学生参军的热潮。
再次投笔从戎
苗荫南的经历非常幸运,充满传奇,一生在部队和学校之间辗转。据徐州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张瑾介绍,除了收藏有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热爱写作的他晚年还写下了《七十三年后的回忆》和《正气歌》两本手稿。徐州沦陷不久,他就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后来还参加了正规部队,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苗老对那段抗战的历史记忆非常深刻,至今讲述起那段经历依然条理清晰。苗荫南说:“1938年5月,徐州被鬼子侵占了,徐州人民惨遭日本鬼子侵害的悲惨,难以用语言形容。我不仅耳闻目睹了,也亲身承受了,因而就更加深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徐州沦陷后,周围的抗日游击组织纷纷成立,我就产生了参加游击队和日本鬼子拼命的思想。”
记者在苗老家看到,这本歌曲集一共收录七十多首抗战歌曲,正文竖排,文字均为工整的蝇头小楷。整个歌曲集分前言、目录、内容三大部分,前言后面还用毛笔书写了“正气歌”三个大字。在这些抗战歌曲的后面,不仅有老人对歌曲来源的回忆,还有对歌曲的注解。所收的歌曲中,有“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游击队之歌”、“满江红”等耳熟能详的激昂歌曲,也有“奋起要争先”、“到敌人后方去”、“还我河山”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抗战歌曲,还有“升旗歌”、“降旗歌”、“从军歌”、“军民合作”等鲜为人知的歌曲。在这些歌曲中,第68首“徐州是英雄的故乡”,是专门歌颂徐州人民抗战精神的。《正气歌》中的很多歌曲如今很难再找到,苗老还在一些歌曲的末尾,注明了歌曲的背景及当时学会唱歌曲的经历,读来情真意切。
苗荫南,男,徐州铜山人,1922年出生。他一生经历了三次入伍,四次求学:抗战时期,他是游击队员、青年学生、远征军战士,1949年12月,他随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收集了很多20世纪40年代学习生活和军旅生涯中的照片,共计260余张。相册中保存有两张白崇禧签名半身照,以及陈诚、黄杰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若干张签名半身照。解放后,他将这些照片交予家乡的徐州铜山区档案馆收藏。目前,2本《苗荫南像集》已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在戎马生涯中,苗荫南收藏了260多张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这其中既有他自己和家人的,也有他代朋友保管的,其中包括白崇禧、陈诚、黄杰等国民党高官的亲笔签名照。这些照片在文革之前莫名其妙地丢失了,所以在文革期间,苗荫南并没有因此受到过多的责难。更大的幸运还不在此,前几年铜山区档案馆整理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一沓照片,其中有白崇禧、陈诚、黄杰等国民党高官的亲笔签名照,上面还写着“苗荫南留念”的字样。这些照片失而复得了。2011年,经过评选,两本《苗荫南像集》入选江苏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珍贵《苗荫南像集》
随部队起义后被保送至军政大学
老人希望能装订成书
抗战胜利后,苗荫南想继续学业。部队推荐他到江苏镇江的师范学校学习。苗老说:“那里的老师教得很好,但我是苏北人,补习老师是扬州人,我听不懂他的课,学了一个月,实在坚持不下去,经我要求,被分回徐州师范后师二年级学习。但上了一年,我因前面的学习基础差,课时跟不上,就休学了。当时部队在地方有专门安置退伍军人的机构,我去求助安排工作,他们推荐我去南京的中央训练团。”从1947年9月起,苗荫南在中训团新闻班学习,不到半年,又因战争需要,重新回到国民党军队。
和150多名同学一起加入青年远征军
老人说,当年他们就是唱着这些抗战歌曲与鬼子进行殊死搏斗的。誊写这些抗战歌曲时,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心中激动不已。他希望通过这些抗战歌曲唤起国人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正气歌》和《七十三年后的回忆》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书。
幸运失而复得
亲历徐州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