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赏一曲《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018-12-16 02:3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指上七弦千回转,一曲明月到天心

作者:月满天心

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几乎处于外放冷遇的境地,通宵饮酒狂欢之后,做《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低谷中不避世,不消极,苏轼始终是个能将生活过成诗的人。

几千年来,月作为浪漫的象征,成为思乡思念的载体,无数文人墨客咏颂秋月之美。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将秋月的清澈之美写到淋漓尽致,月光如白银,照亮了庭院,能看到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而刚刚降下来的露水,一滴,又一滴,滚落在花瓣上,将娇美幽香的桂花花瓣都打湿了。

同样写秋月的澄澈之美,张孝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更清美。一轮满月遍洒清辉,八百里洞庭无边秋水,在这样的月色水光中,人的心都变得更通透,更开阔了。

中秋节|赏一曲《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刘禹锡写中秋月也美: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洞庭水,湖心月,碧波上闪现着层层月光,水拥抱着金银,一浪一浪向天边而去。

然而苏轼明月几时有一出,立刻就奠定了咏秋月诗词的经典地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不是多情纳兰,有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的决绝与伤情,苏轼的练达与开阔,将古今之月,情之不致,沧桑世事的感叹,襟怀朗阔的应对方式,都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无人不痴此中月。

1993年,梁志宏作曲,苏轼《水调歌头》原词,改名为《但愿人长久》,由邓丽君深情演绎,流行一时。邓丽君的温柔似水,婉转低回,将千年前的月诠释一新,那份无尽的柔情将人心都融化了。两年后邓丽君去世,为了纪念她,王菲发行了菲靡靡之音,收录这首歌,并改名为《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赏一曲《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舒缓,低沉的旋律中,王菲的演唱几分慵懒几分随意,几千年前的月,苏轼的月,又一次引领流行,切合时代的审美。优美的旋律,将人的思绪拉远。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也在这诗意的柔美中被淡化了,是女子的心事,闲闲的美美的。

二十年后,葛勇移植此曲为古琴曲,曲子悠悠缓缓,淡淡然然,又摒去了几许低徊与婉转,尽量还原苏轼宠辱无意,起落由他的意境。

从苏轼豪爽疏阔,到九十年代的婉转,到如今的清朗,一支词曲,不同演绎,古典之美依然延续。

泛音飘逸,按音细腻柔润,古琴的魅力轻而绵长,入心入情。

词与曲,古琴与明月,温柔,无邪,孤高,旷远。

曲借词意,词由曲达。

中秋节|赏一曲《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若秋江水阔,万里无波,若秋山静美,落叶纷纷,若长风浩浩,月满中天。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