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良正在课堂上辅导孩子上课。
拖着一条残腿,安于三尺讲台;手握七寸粉笔,守住一方净土。从教37年来,他始终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春去秋来,学生来了又去,他还在那三尺讲台默默坚守。他就是莒南县涝坡镇大柳沟完小教师孙成良。
5元钱的月薪他坚持了8年
初见孙成良,他沧桑的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炯炯有神的眼睛透露着为人师表的严肃认真。看见我们,孙成良拖着残疾的右腿一步一步走来,说是走,更准确地说是挪,由于右腿残疾,他整个人的重量全部都压在左腿上,每走一步,他都要比平常人用更大的劲儿。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性格内敛的他话不多,但每一句都让人感觉无比真诚与亲切。或许,正是因为他宽厚的性格让他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更加深了他对三尺讲台的感情。37年来,孙成良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从来没有产生过退缩的念头。
1960年,孙成良出生于涝坡镇大柳沟村一个革命家庭,六岁那年,他不幸被自行车轧伤了右腿,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在漫漫求学路上,孙成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无私帮助和关爱,从此他就萌生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愿望。1978年高中毕业后,孙成良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上班时,孙成良每个月只有5元钱的工资,在当时都挣工分的年代里,这个薪水仅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后来,孙成良结婚生子后,他需要养活全家,5元钱的工资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他依然坚持了下去,直到8年后工资调整。为了养家糊口,除了完成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外,孙成良还要兼顾家中农活。用孙成良的话说,“农活是生计,教书是本分。”作为一名残疾教师,孙成良干农活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孙成良也没有动摇过坚守岗位的信念,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他一生追求的事业。
坚守讲台37年用心浇灌每一个花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孙成良的座右铭。执教37年来,孙成良正是以它为方向,时刻提醒自己,用耐心与爱心浇灌每一个花朵。
孙成良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有一名叫孙建峰的学生,性格孤僻、爱打架,成绩也不好。通过家访得知,孙建峰五岁时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年迈的奶奶在家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和亲情的缺乏,使孙建峰自小就充满了自卑和叛逆。为了改变孙建峰的性格,孙成良特别关照这个孩子。当他看到建峰的书包破得不像样了,他便给买来了新书包,添了新文具。同时,孙成良还千方百计寻找和捕捉建峰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鼓励,让他在同学的心中树立一个好孩子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孙建峰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得也越来越好。一个学期下来,孙建峰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教学上,孙成良摒弃过去严厉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细心观察,用爱感化。有一次,孙成良发现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被人为破坏了,他故意不动声色,但从学生目光中发现了那张紧张的小脸。放学前,他举起摔坏了的黑板擦问,“同学们,黑板擦坏了,谁能用课余时间修一下?”他还特别看了紧张的怀冬同学,只见他怯懦地举起手,举得不高,放得却快。第二天上课时,怀冬同学就把黑板擦修好了,孙成良顺势夸奖怀冬,“怀冬同学做事认真,用心很巧妙啊!”一件小事,却给孩子的触动很大。怀冬也以此为起点,向好的方面转化,最后被评为“三好学生”。
“教育学生,不能用强制手段,而应在和谐的气氛中因势利导,春风化雨。”孙成良认为,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感染到学生,实现教育意义。
中年丧子,他愧对家庭与孩子
2005年3月21日,这是孙成良与妻子永远忘不了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引以为傲的儿子运浩,在驻港部队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因公牺牲,那一年,他只有24岁,而他们即将步入天命之年。
噩耗传来,孙成良与妻子悲痛欲绝。“就像天塌了一样。”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孙成良几度试图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原本平静的脸因为哽咽涨得通红,哽咽变成抽泣,最后难忍悲痛的孙成良起身离开躲进了他的书房。他极力压抑自己的哭声,但依然清晰可闻。“男儿有泪不轻弹。”55岁汉子的哭声让人感到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