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上种种原因,校讯通千年合约荒唐剧得以上演。如何让客户不再无辜受伤,如何让此类闹剧不再上演是值得相关部门深思的问题。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希望这个留给公众的等待不会太久。
一纸荒唐合约,家长满腹心酸。仅新闻中这则学生家长近4年下来,就为校讯通服务付费500元,相信拥有同样经历的家长不在少数,积少成多、暗度陈仓,通讯公司真可谓生财有道。不过,按道理讲当消费者找上门来时,通讯公司应自觉理亏而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消除不良影响才对,然而通讯公司却振振有词,客户除四处奔走投诉外无计可施。通讯公司底气十足、霸气外露,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校讯通千年合约荒唐剧的上演过程。
通过网上已办业务还发现,扣费截止时间到2999年12月31日,收费期限将近一千年之久,这更让人不可思议。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上学时间也不过20年。假使教育局强制要求在校生家长都要开通校讯通,也不能超过此期限。移动公司此一收费行为太荒谬。据了解,2014年之前有购买校讯通服务的学校与运营商的合作合同都是一年一签。(8月11日《深圳特区报》)
其三,监管缺失增加横行底气。即便客户发现了,又能怎样。且不说没有什么部门愿意受理此类投诉,就光是时间、精力的付出也能耗尽客户的锐气。虽然大部分客户被稀里糊涂的扣费心有不甘,但作为弱势群体自己又如何耗得起通讯公司这个大户?跑断腿,磨破嘴皮,最后能顺利的取消服务就算不错了,还何敢再谈赔偿损失和追究责任这些条件呢?
其一,利润丰厚是诱因。屡禁不止的强签代签背后是固守的利益同盟,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包括校讯通在内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由家长自愿购买、自行付费,学校一律不准强签代签,然而以班级为单位的打包式签约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通讯公司看重的是学校广阔的学生资源,而学校方面集体签约或是领导送了通讯公司顺水人情,或是有见不得光的利益纠葛在里面。在通讯公司和学校看来,作为单个学生而言收费寥寥,家长一般不过在意,即便被事后发现也可假借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旗号去进行劝说解释。
(责编:杨杰利、张海燕)
消费者为莫名开通的通讯服务费埋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合约服务期限近一千年的校讯通合约新闻还是让我们再次开了眼。面对这则奇葩合约,我们不禁生出一肚子的疑问:孩子尚未入学何来校讯服务需求?家长尚未知情服务缘何已被开通?荒唐的千年合约签订和录入时究竟有无人员把关?家长取消校讯通服务又因何屡屡碰壁?
其二,操作隐蔽来壮胆儿。校讯通服务之所以在暗地里得以长久生存,与其签约和收费扣费方式隐蔽与很大关系。也难怪许多家长至今仍被蒙在鼓里,因为签约时既不用家长签字,业务开通后也不用给家长手机发送开通提示短信。也就是说,客户一天不发现,扣费就没商量。
原标题:校讯通千年合约荒唐剧何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