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面对低龄学习者只有耐心还不够
如果在父母、教师群体中发起一个调查:教育孩子,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相信“耐心”能排进答案中的前三名。
从教以前,我也认为,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就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但从教之后遇到的各种课堂问题却让我措手不及、抓耳挠腮。
后来,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花时间思考作为教授者的我如何更专业、更有耐心,却忘了学习的主体是孩子。他们是怎么学的?这才是我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面对性格迥异、学习风格多样、思维方式不同的孩子,如果没有真正了解其身心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是投入无限“耐心”,到头来不过是劳而无功。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多重差异下,了解学生就显得更为必要,因为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首先,要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是短暂的。比如,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开始走神、做小动作,其实这与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方法无关,是低年级学生普遍现象。在了解孩子身心特点之后,我们要有节奏、有张弛地安排课程内容,这比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提醒高效得多。比如在令人困乏的下午上课,我会把重要的内容安排在相对高效的第一节课,以免孩子因犯困错过教学重点;留出短暂放松时间,可以做一段手指操,也可以看一段有趣的中文小视频,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调节孩子的注意力。
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设计。
能巧妙契合并利用学生身心特点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必然很高,也会有良好的反馈。
在对外汉语这类语言课堂上,避免枯燥、机械,巧用孩子喜欢未知惊喜、喜欢比赛等天性来设计教与练是关键所在。如果仅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心不在焉。但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引入“翻盖有惊喜”等游戏形式,学生往往会在抽到题目时欢呼。再比如,抽象难懂的中文诗句,加入情景营造和动作演绎,更易理解和记忆;各种别开生面的小组比赛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在课堂上就观察到,上述小游戏、小惊喜、小比赛让学生乐此不疲,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最后,要注意课堂用语与评价方式。
我们常反感“贴标签”行为,因为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心理暗示,甚至可能会让人不断地降低自我标准。但在面对学生时,老师也许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上课老讲话、害羞、爱哭、捣蛋鬼等。
低年级学生是一张白纸,当老师给他们“贴标签”时,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也会跟着这个“标签”走。
因此,如果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与其不断告诫或者批评他们“不要讲话”“不要画画”等,不如用“榜样激励法”“目标激励法”“授权激励法”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当老师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课堂用语,慢慢把消极评价调整为积极评价,几节课下来就会出现神奇的变化: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变得更轻松、愉快和积极。
学生不失天真本性,又在寓教于乐的课堂里张弛有度。这是一个小改变带来的良性循环,究其根本,还是老师首先要花时间了解学生。
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时,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比一味“耐心”更为重要。(潘贝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14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