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未了的心愿

2018-11-28 09:37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未了的心愿

李德威在雪域高原上探矿。

未了的心愿

李德威临终前写下的10个字绝笔——“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资料图片)

近日,教育部追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他学习。

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他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国际地学界的热点。即便病情严重到需要隔离的地步,他依旧不断召集学生前来指导科研。

9月12日上午,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李德威再度从昏迷中苏醒,似有话要说却吐字不清,医护人员连忙递上纸笔。他颤颤巍巍写下两行字,见医生辨认不清,他又使尽全身力气花了10多分钟重写。没想到,这短短10个字竟成绝笔——“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两天后,5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想给妻儿说的话,到最后都没说完……

“我不怕死,只是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

“他是带着遗憾走的,德威曾对我说,‘我不怕死,只是我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只是我对不起你们母子’。”说起丈夫李德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夏芳几度哽咽,“我一生救了那么多人,却没能救回他……”

李德威生前有一大夙愿,即通过大规模系统开发优质干热岩为我国发展取得热能。依托自己建立的干热岩系统理论,他锁定海南琼北地区作为干热岩重点勘查区。今年3月,该区钻探出超过185摄氏度的干热岩,引起业界轰动。

眼看着梦想就在眼前,无情的病魔却突然向他袭来。5月5日,李德威强撑着主持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作完报告后满头虚汗,再次住进医院,随后被确诊罹患罕见的嗜血细胞综合征。在病床上陪伴丈夫熬过其人生的最后一程时,夏芳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他很想活下来,做化疗、骨穿时从来不喊疼,大把大把的药二话不说就咽下去……”

“只要精神好一点他就开始工作,我们偷偷把电脑藏起来,他就发脾气……”

“不是不惜命,他只是更惜时……”

8月底,李德威执意从北京转院回武汉。“回来后我才发现,他就是为了方便继续带学生。”夏芳说,此时虚弱的李德威,完全不顾被外界感染的风险,两次把自己的科研团队召进病房开会。有一次刚吐了一盆血,短暂休息了一会,他转身又接着指导学生做研究。

“李老师嘱托我们一定要完成干热岩的研究。”在李德威进重症监护室前的一刻,大弟子刘德民见到了恩师最后一面,“他在与死神赛跑,一心想抓住最后的时间,安排好身后的科研工作。”

“他是少有的为了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

28岁那年,李德威首次踏上青藏高原。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年都要奔赴这里开展地质调查,雪域高原彻底融入了他的生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地质学家都对青藏高原的理论研究感兴趣。但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唱主角的始终是外国人。”与李德威共事多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灿深知这位同行的内心情结。

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青藏高原被公认是研究地球科学的“最佳野外实验室”。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李德威踏遍了雪域高原的主要构造带。

“工作地点高寒缺氧,几乎都是无人区。他用双脚丈量茫茫高原,饿了只能吃干粮,困了就睡岩缝下,个中滋味常人无法体会。”刘德民感叹道。

1995年,李德威穿越西藏羌塘地区时,车轮突然陷入泥潭。“我就想找牧民来帮忙。没想到,走进牧民的帐篷里,牧民不在,一只狼狗冲过来把我咬了。腿肿得很高,我在车里扯了块破布把伤口包了包,学生扶着我慢慢走了很远,才遇上一辆车……”旧日的录音里,李德威缓缓说道。

有几次遇险,刘德民也在现场:2000年,他们一起溜索穿越雅鲁藏布江时,李德威突然被卡在中间,悬挂在10多米高的江面上长达一个小时。还有一次是在可可西里野牛沟,大家误入牦牛群,因为李德威穿的是红色外套,顷刻被野牦牛包围。千钧一发之际,他将外套反穿,才捡回一条命。

“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感慨道。

“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点现代人常有的功利行为”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