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道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在于出国留学光环渐褪、回归于一段普通的教育经历的当下,留学性价比成为是否出国留学的重要考量因素。
就此,上述报道引发的留学生关于如何看待出国留学、如何看待留学的价值等话题的讨论也不难理解。
本版今日采访几位留学生,听听他们如何说——
——编者
饶林:调整好心态
黄蓓蕾
“我认为留学是一项投资,你需要想好自己的投资目标是什么。”目前就读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专业的饶林(化名)说。
对饶林而言,留学让她在学业上获得提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学过程管理严格。第一周,学生可以听所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将该门课的背景、主题、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上课感受进行选择。此外,学校有完善的课程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网上登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下载所选课程需要的书目与资料,提前预习。每门课分为讲授课与研讨课,研讨课互动较多,不仅需要学生提前阅读书目,也需要了解上课内容。同时,带研讨课的博士生会在课上讲解研究方法。据饶林介绍,老师批改作业也很细致。从教学、选课到作业批改,整个流程十分严谨,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就留学价值这个话题,在饶林看来,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留学是开拓眼界的不错选择。如果留学以提升就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那就要事先做好评估。所以,留学的心态和目标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想好出国留学期望的回报是什么,因为在当下,出国留学并不等于能找到好工作。”饶林说。
究竟如何看待留学经历,饶林的感受是“出国留学和在国内读书,差别不大”。在她看来,留学经历能带来什么,关键还是在个人。“比如,在国外读书,英语口语水平自然会提升。但如果自己足够努力,在国内也可以学好英语。所以,学习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才是一段教育经历收获多少的关键。”
(寄自英国)
张溪芮:追求最好的教学资源
于璐嘉
2018年秋天,张溪芮拖着行李箱到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始为期1年的留学生活。如今,一学期已经过去,刚刚在英国度过圣诞节的她,将会在英国过春节。
“出门在外,越发感受到自己的中国属性。”张溪芮这样说。在她看来,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没有必要为了融入当地社会而去改变自己。相反,做自己,保持乐观,善待他人,也能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己。“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之处,在爱丁堡大学的课堂上,我很乐意把中国文化和模式介绍给外国的同学们。”她自豪地说。
“说心里话,”张溪芮告诉笔者,“我觉得我之前就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非常国际化。就我的感受而言,在爱丁堡大学上课和在北外上课区别不大,不过是可选择的课种类变多,不用受限于自己学院的培养方案。”
张溪芮认为,如今不少国内大学在教学方面借鉴了国外院校的课程模式,融入了多样化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例如不少学校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学术研究水平,而不只是让学生记忆书本上的知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究竟是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张溪芮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出了这样的建议:需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经济因素,第二是专业因素。如果家庭条件较好,走出国门行万里路,可以增长见识;而如果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就需要慎重考虑留学的性价比,要想好去哪个国家留学,是去留学还是交换等问题。因为顶着经济压力出国学习,学子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就专业因素而言,“不同学校差异很大,要审慎选择。”因此,对拟出国留学的学子来说,需要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专业倾向等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对每一个个体来说,追求最好的教学资源才是意义最大的。”张溪芮如是说。
(寄自英国)
杨子元:价值因人而异
于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