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大学前招生官Parke Muth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这不仅是他再决定录取时想问申请学生的问题,也是每个申请学生自己不得不严肃考虑的事情。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美国大学申请是一个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过程。
比如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也就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美国大学对于“高考”成绩的态度与中国大学截然不同,他们并不唯“分”至上,他们会无情地拒绝很多SAT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
2013年,中国学生熟知的哈耶普斯同时拒绝了一位SAT2400,ACT36分,GPA4.0的学生。这并不是近几年的“新风向”,早在2011年就有媒体曝出过SAT2340,GPA3.97的学生被哈佛、耶鲁、斯坦福以及塔夫茨无情拒绝。扯点近的说,2015年,SAT2400的一位学生被所有常青藤学校拒绝了……他们并不是个例,每年被拒绝的SAT满分学生可以说有一大把。
这是为什么呢?
南加州大学招生办主任Tim Brunold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
现在所有人都过于看重考试的重要性,认为除了高分其他的就都不需要了。但是在美国,获得高分并不能保证一切。我们一直在拒绝一些拿到高分的学生。
图 | Bing
其实在20世纪之前,美国大学的录取还是跟中国大学招收学生的模式很相似的,都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然而,当私立大学开始接收公立中学的毕业生之后,大学“粥少僧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唯分录取的原则又导致学校充满了犹太裔学生。于是几所常青藤大学开始改革招生程序,希望能够全面地考察学生。
到今天,申请美国名校,学生除了要提交过硬的GPA成绩之外,还需要有SAT考试成绩、课外活动列表、申请文书和补充文书等等。然而当它们来到东方后,中国人的“应试”习惯又把大学的各种指标强行拆分、量化。我们不断地刷分,企图用大量的课外活动、各类厚重的奖项来证明自己有多优秀。但对于美国大学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些学术指标和荣誉背后的人是怎样的,也就是“你是谁”的问题。
这个观点,我们在2015年系列采访中得到了很多招生官的支持。
斯沃斯莫尔学院招生副主任Andrea Pien:
我们不是看你获得了什么头衔,也不是看你考试得到满分或者AP考试得到5分,那些学生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就其实并不能帮助他们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有时候,相比所获得的成就,我们更看重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康奈尔大学的招生办主任Shawn Felton: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个人。
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会将每个申请人作为独立的跟人来看待,去了解他们的人格,去了解他们在课堂之外的所作所为。这些都是让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决定了他们应该去哪里读书。
所以我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地展现自己。而让招生官了解你的最好方式就是向我们介绍自己,让我们了解你的信息,了解你的生活,让你的形象更加丰满。在招生的过程中,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听上去有一点抽象。你或者会问:那么我该如何展示自己呢?
在所有申请材料中,最让中国学生感到头疼的部分是申请文书。因为在申请文书里,你必须用英文自然流畅地告诉你的读者,也就是招生官们一个你可能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我到底是谁?
因为申请这些学校你都可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故事,你要自己发现,哦原来我的人生计划是什么,或者说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样。这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
甚至很多已经经历了申请择校,赴美读书的留学生回过头来看,依旧觉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困难重重,依旧觉得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略显迷茫。
特别是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关注自己的“硬件条件”是一件更惯常而容易的事情。而但凡提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己人生的故事、计划、愿景等等,事情就变得困难重重。
图 | Bing
进入了埃默里大学就读的张好,当年申请的时候从国际部的校内顾问那里就获得了很大的帮助。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顾问给她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