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又说回来,权衡利弊其实是回归自我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平衡。
归国潮是风水轮流转吗?我更相信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引导着生命的走向。
国际教育知名观察员,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获评网易号“2018态度风云榜年度耕耘作者”、腾讯教育“2017年度最具价值自媒体”、搜狐“2016年度留学类自媒体人”,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40年前一穷二白的时候,政府就负责买单,公费派遣学识、外语兼优的人才出国留学。尽管有“学成后回国效力”的一纸协议,但那时候的留学生,大部分无力抗拒先进教育资源、优厚物质待遇的强吸引,纷纷“毅然”毁约,留在西方世界。
对于我们普通留学生而言,回国还是要满足在国外缺失或降低的社会身份,缓解奋斗无力感的恐慌。在国内被推着奔跑,渐渐会陷入奔命的惯性。
世界级科学家施一公教授曾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席,但这点荣誉仅仅意味着更大的付出。
施一公回国后的境遇简直是天壤之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待遇与政府编制对应,相当于副部级!
绿卡能怎么样?清华、斯坦福背景的“苏明哲们”在美国奋斗一辈子,也基本上是个高级码农。再看看国内高管身份、出手阔绰的“苏明玉们”,谁是成功人士呢?
即使放弃了体制内的职位(比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社会影响力比在美国时也算是翻天覆地了。
满载的授课负荷、繁重的科研工作,就连研究经费也要亲力亲为。做到美国科学院院士又能怎么样?没有工资、津贴,还要面对在核心期刊上持续发表论文的压力。
更关键的是,可怕的社会认同标准跃迁了——
你说是英国、美国大学毕业的,除了极少数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世界名校,其他背景绝对不如985好使!
很难两全,愿赌服输,心安理得就好,说不定哪天我们又想出国了……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国内主流剧本充满正能量,繁荣富强的祖国召唤着海外学子的回归,而且是一网打尽。近5年来,每年都有至少80%的留学人员回国。
留学生沾国家的光可不是最近的事。
相比而言,国外的院士太苦逼了,绿卡、甚至外国国籍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施教授创办研究型大学的夙愿在美国应该是无法实现的,回国正逢其时;而在国内当前的科研环境下,悉心研究、冲击诺贝尔奖可能就要放一放了。
如今中国牛掰了,或被牛掰了,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多少也比无欲无求、平平淡淡的西方社会刺激些。
近来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有意无意间透露了移民美国的苏明哲(大哥)、吴非(大嫂)夫妇的内心纠结。
政府津贴、免费医疗、专车、住房,确保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