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论衡·
任远 约翰·洛根(John Logan)
随着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深化,中国向世界的移民和世界向中国的移民都迅速增长,这一趋势在未来将表现得更加显著。本文关注1990年代以后中国在美国新移民的增长,特别是精英移民的增长,讨论与此相关联的社会认同、空间演化的特点,并讨论精英移民的新移民现象对美国社会和中国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增长的精英移民
中国对美国的第一波移民高峰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主要是从华南地区流出的劳工移民。在1880年代“排华法案”以后,华人移民受到很大排斥。1943年“排华法案”被废止,华人移民数量重新开始迅速增长,从10万人左右增加到当前的约400万。在19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由于大陆改革开放带来一波比较显著的移民增长,可以称为中国向美国迁移的新移民。
1950年代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香港、台湾和广东地区,新移民以来自大陆的移民为主。这种变化表现在语言、餐饮、商会、社交网络等各个层面。在美国的中国社区已经更多地流行普通话、而非粤语。以广东和香港的粤菜餐厅标识的中国餐也发生变化,开始出现大量的内地餐饮,如川菜、包括近年来大陆流行的“小肥羊”火锅,甚至还有兰州拉面,等等。一个最主要的变化,是区别于过去华人移民主要是劳工移民为主,新移民中的精英移民增长很快。作为精英移民的新移民包括教育转化的移民、专业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
从1978至2014年,中国累计在外留学的学生数量达到352万人。在外留学人口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在2007-2012年中国在国际留学学生人口每年增长20%。而在外留学的学生返回国内的数量到2014年累积为181万,说明在外留学人口中有一半左右转化为当地的中国移民。美国是中国海外留学的最主要地区之一,中国留学学生也构成美国国际学生中最大比重的族群。2012年在美国的中国学生数量达到40万,中国学生占到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25%。教育转化的移民构成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
专业技术移民的增长与美国相对成功的以人才为导向的移民政策运作相关。美国的绿卡制度发挥了积极的吸纳人才的效果。在美国的专业技术移民中,亚洲的印度、中国都是主要的来源地。特别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来自中国的比重更高。某种程度可以说,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专业技术移民,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移民对美国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富裕阶层的海外投资也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国际资产显得更加便宜。同时由于中国在最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放缓,人民币开始出现长期贬值的预期,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向海外的投资和资产配置。在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等西海岸城市,中国投资对地方地产价格已经带来一定拉动作用。随着中国的海外投资增加,也使得作为投资代理的投资移民相应增长很快。
以教育移民、专业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代表的精英移民,构成 1990年代以来中国在美国新一波移民的最显著特点。虽然劳工移民仍然是中国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移民群体具有显著的精英移民特点。这也能够解释中国移民在美国各个族群中具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高的收入。同时中国移民出现低端移民和高端移民的双峰特点,使中国移民成为在美国社会分化程度最高的社会族群。
精英移民和多元的社会认同
1990年代以后,中国在美新移民的数量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华人社会网络,表现出社会资本对促进移民的积极作用。新移民进入美国的时间还比较短,以及新移民中的第一代移民比重比较高,都使得他们显示出相对更强的中国认同。在美的中国新移民所具有的中国意识和中国认同的强化,也与1980年代以后国家主义教育的强化有关,特别在1980年代以后的青年移民中甚至表现出一种跨国的爱国主义的特点。深入的全球化增强了中国海外移民和中国社会的密切交流合作,无论是跨境商贸主义的发展、还是海外移民对国内经济的投资和技术交流,中国深入卷入全球化的过程增强了海外移民的中国意识。这种跨境的移民和国家的联系还不仅表现为 “回报故土”,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互惠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中国和世界联系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海外移民和中国社会的密切联系实际上支持了他们在流入地的移民生活和发展,这些移民也更多地介入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