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留学移民 > >>  正文

海外留学:抗拒亚洲学生的是当地亚裔人?

2019-01-13 10:3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财新网报道 (专栏作家 吴玉慈)中国出口雄踞世界市场,在不少地方惹起抗拒,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令发达国家制造业职位流失。往海外的中国游客日益增加,但也经常因缺乏礼仪,在各地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富裕的中国家庭正趋向把子女送到海外国家留学美国便是一个普遍的选择。然而这一潮流所引发的抗拒,将可能来自其他亚裔人而不是一般美国大众。

现正逢美国各大学通知申请人录取决定的季节。近年来,名校的入学竞争已史无前例:斯坦福大学的录取率从1970年的22.4%下降到2013年的5.7%,芝加哥大学情况相同,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录取率,也创历史新低。

一如既往,私立名校“对亚裔学生歧视”的报道在此时仍是老生常谈。大学录取过程在很多地方都是敏感的问题,因为教育普遍被视为一个均衡器,可以拉近富人与穷人、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的竞争力和生活水平。由此可见,如果大学在甄选过程中出现偏颇歧视,会对社会和经济架构,包括贫富悬殊造成深远影响。

何谓公平的选生程序

在中国,报读大学的学生,不管贫富、健康或智商,均需参加高考。不少人认为这机制公平,因为通过统一的基准测量学生,不论背景或能力,只要能考到最高的分数,便能被取录。这种选生方法在亚洲很普遍,从中国到韩国和香港,很多学生都投资于校外导师和补习班,希望在公开考试中脱颖而出。

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校,则会根据多种因素对学生进行评估。虽然学术成果和考试成绩仍然重要,但学校亦会衡量学生的个人素质、家庭背景和课外活动成绩。这是为了评估学生个人的全面成就和潜能,特别是相成长环境。家境清贫的学生,如果能跟家境较好的学生在学术、辨论或运动等方面不分伯仲,将被看高一等,被录取的机会亦较高。

由此可见,“公平招生”的理念,在中国和美国的含义和解释,南辕北辙。有人会认为,中国的收生方法,有利于那些背景富裕、学习环境更好的学子。这是变相加剧财富和收入不均,因为生活条件良好的学生更容易考进大学并取得学位,继而赚取更高的薪水。但亦有人会认为,美国的取生方法歧视富人,因为生于富贵之家并非个人选择,但富有的学生必须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基本上,美国的取录方法包含除强扶弱的本质,提高弱势社群的竞争力。

由此引伸的问题,是大学教育和大学存在的作用和目的。如果认为大学的存在价值,纯粹是提供学术训练给成绩优秀的年轻人,那么中国的方法也许较为公平。如果认为大学和教育体系,也承担平衡社会和经济机会的责任,那么美国的方法则较为理想。

其实不管是中美的选生方法,难免都会在过程中出现不公。中国的方法显然有利于不必长途跋涉参加“高考”,或那些拥有更好学习环境的学生。美国的名牌大学,虽然除强扶弱,但亦保留部分配额给权贵后人——例如家中数代均是校友,或是家族慷慨捐赠整栋学院大楼,又或设立众多教授职位,并大量捐款设立奖学金等。这可被视作一个“侠盗”机制,劫富济贫。

许多在美国的少数民族学生包括亚裔人,大多有可能曾受惠于这个“侠盗”机制。然而令人不安的,是有证据显示,亚裔学生在名校录取的过程中,相对于其他族群如黑人和拉美裔,往往受到不公平对待。

亚裔学生通常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考试成绩。他们占美国高中生总数的11%,但却占“国家优秀青年学者”的60%。然而,亚裔学生在著名大学的录取率,并不反映这个事实,也不反映亚裔人口在全美增长的速度。一些名校解释,这是因为评估过程是基于个人整体衡量,这间接表示亚裔学生在其他类别如领导才能、独立性、求知欲,或与个别大学校风的契合程度等稍逊。

该解释在某程度上可能有理。许多举家移民美国的亚裔学生,可能继承了他们父母对学术成果的重视,相对忽视发掘个人的独特潜能,或漏于培养独立性和领导力等素质。一个普遍的亚裔学生形像,是考试名列前茅,课余不是弹钢琴便是拉小提琴,只要是名牌大学便投考,而出于父母之愿,不是想当医生便是银行家或工程师。换句话说,亚裔学生经常被视为缺乏独立主见和自发性的“书呆子”。

然而,用“整体衡量”解释亚裔生取录偏低存有问题。美国名校通常会给每位申请人一系列的学术或非学术标准评分,具有最高总分即获得最佳的进入机会。然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理查德·桑德发现,在该校,黑人和拉美裔的录取率,高于他们总分评估所能达到的比例。换言之,亚裔人(甚至白人)受到歧视。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