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的孩子究竟要不要去留学?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2018-11-26 18:30 来源:澳际教育 历史 /美国 /大学
原标题:普通家庭的孩子究竟要不要去留学?这篇文章分析透了
从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幼童”开始,国人赴美留学已经有了将近150年的历史。这期间,国家在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变化,个人的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在盲目跟风之前,我们不妨沉下心认真考虑一下留学对孩子和家庭的价值与风险到底在何处。本文试图从宏观原则层面进行一个粗浅的分析。
本文来源:视角(ID:my_perspective)
朋友圈里一个白领妈妈,毕业于国内名校,供职于上海一家民营企业,收入尚可,衣食无忧,生活讲究品质,而她最大的理想和心愿远不止过着现在这样优渥的生活。
虽然儿子才上小学,她却早早加入了几个留学生家长群,多方了解和研究留学经验和常识。
她的偶像就在某留学生家长群,是一个藤校妈妈,藤校妈妈的溢于言表的成功和自豪像一道巨大的光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点燃了她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然而,做一个合格的留学生家长,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
0 1
近代中国留学简史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地位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选拔的4批120名儿童赴美留学开始,我国先后经历三个时代、四次留学高潮,
留学生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角色群体,同时也是一个争议极大的社会话题。
· 第一波留学潮:
120年前,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着辫子的儿童去美国留学,是古老中国向现代世界主动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批儿童在美国住在寄宿家庭里,过着纯粹美式的生活和接受纯粹的美式教育。
一切都在计划之中,突然,在第9个年头,一道旨令从北京通过越洋电报送达位于美国的留美事务局: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
其理由是:“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
于是乎,现有的在美九十余名幼童,分批撤离了他们已经熟悉并热爱的美利坚,起程回返已经因为分别久远而变得模糊的、如同概念一般的祖国。
据考证,这批留学儿童后来有史料关注成就的人物寥寥。
120名留学儿童,仅有两人大学毕业,其他一部分尚在大学,更多的还在上中学。
这两个大学毕业的幼童,一个是詹天佑,一个是欧阳庚。后来,他们一个成为至今仍家喻户晓的工程巨匠,一个则毕生献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
· 第二波留学潮:
持续时间长,成就者众的晚清到北洋及民国政府庚子赔款留美计划群体以及在江浙富裕家庭的自费留学群体,据统计约10万人。
庚子赔款第一批留美学生招募是1909年,明显是接受了幼童留美运动失败的教训,确定招生的年龄为20岁左右。
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合影
图片来源:环球时报,版权归原作者
以庚子赔款1909年第一批留学美国官费生为例,报名600人,录取47人。最后取得美国大学学士学位44人;硕士学位21人;博士学位5人。
回国后,服务高等教育科研界19人(其中担任过大学校长4人)、工程技术界杰出专家12人、政府部门高官11人、工商界3人......这是何等优秀的一个群体!
由于庚子赔款留学生名额难度很大,竞争非常激烈,随着留洋学生回国的身价暴涨,在富裕的江浙地区和北平,一大批中上阶层家庭纷纷出钱让孩子去欧洲美国自费留学,为子女搏一个前程。钱钟书小说《围城》就是讲述这样一批人的故事。
这批总计10万人次的留学生群体,产生了近代中国90%的杰出人才,包括胡适,钱学森,茅以升,费孝通、束星北,吴文藻等现代活跃在中国科学界和文坛的领袖人物,而他们回国培养的一批人才,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