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准备啥时候出国?”
在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各种聚会闲谈中,遭遇这个问题的频率可能比“你吃了么”还要频繁,而你多半已经被锻炼的和外交部发言人一样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我曾经还挺纳闷,问这种问题的人怎么这么想当然的认为别人家孩子一定会留学,似乎唯一的疑问只是“啥时候留学”。当我有了孩子之后,OK,我不这么想了,觉得这个问题问得特有质量,留不留学哪里还是个问题嘛?
在中国,每一户中产家庭都有一个留学梦,如果有两个孩子,那就是两个。
还真别觉得我说得夸张,我还觉得保守了,要是说谁家有个“留学梦”,人家一定会克制着愠怒告诉你,“咱家孩子的留学那可不是梦,已经有了很正式的规划和周密的准备,时间早晚罢了,现在也就是是引而不发”。
在我们身边,但凡能和中产沾点边的家庭,谁家没在想着孩子将来留学这事呢?只是,视各自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每家人规划的“时间节点”不同罢了,激进的有小学,比较早的有初中高中,最晚的也是大学。至于读研才出国,那是什么时代的事情了?读研出国的那代人孩子已经会打酱油了吧,正在焦虑着自己孩子是初中出去还是高中吧?
对于富裕阶层来说,孩子啥时候出国那是个哲学问题,总之不是个金钱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孩子出国留学时,要不要顺带着海外置业转移资产。富人的事,轮不到我们中产来瞎操心。
今天只谈中产。
在我大学毕业那个年代(本世纪初),留学还仅仅意味着“出国读研”,除了传说中的大富大贵家庭,就没见过本科更不要说中学就出国读书的人。在那个时代,中国还是世界人民公认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学生被默认为是需要被资助的。优秀的中国学生基本都能拿到全额或半额奖学金到美国留学;而自费留学更流行去英国,因为再怎么贵,不也就一年么,20万人民币的总费用,如果辅以假期打工,中等以上的城市家庭(那时还没中产这个概念)倾其所有还是可以勉强承受的。但“留学消费”仍然不是中等家庭的主流选择。
但什么本科留学,中学留学,就是那个时代的“中产家庭”连思考都没有思考过的事情了。
似乎就是在2008年前后,随着城市白领的薪水进入高速扩张期,人民币的升值,中产家庭的资产膨胀(主要是房子),留学也走向消费升级,旧式的留学套路逐渐被抛弃,留学开始走向低龄化,全民化(中产意义上的),成为了中国中产家庭理想生活架构的新标配。2015年,在美的中国学生中有41%是本科生,39.6%是研究生,这标志着中国式留学已经告别了“研究生时代”。
你以为现在就算留学潮了?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中国未来十年将迎来更大规模更具革新意义的留学潮,但这里有个未必成立的前提:中国经济平稳或继续上行。
为什么这么说?经典意义上的中国中产家庭是由70后80后组成的,还包括部分已经结婚生子的90后。在70后之前的“中产家庭”更多只是经济意义上的,他们的消费观特别是孩子的教育消费观还不太“中产”,不太攀比更不国际化,他们的教育消费并不绝对偏好留学,对于“低龄留学”更是持保留态度,更倾向于“海外读研”或至多本科留学,我们之前所见到的“留学潮”基本都是由他们这群人推动的。
而当70后80后中产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留学消费观已经是“全民化”了, 大多数人对于“低龄留学”更是持激进和开放的态度。一个1980年生的中产,如果以28岁生子计算,现在孩子10岁,正好是留学计划可以进入可行性研究和操作的时间窗口。更不要说,这几年,“时间窗口”也在不断提前,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父母已经开始进入留学规划的备战状态。
我很理解中产们对于孩子留学这种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因为我也是一名新爸爸。第一,中产家庭对于国内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充满了各种焦虑,补习班、学区房、老师太功利、孩子太辛苦……似乎尽早将孩子送出去,远离此种恶性竞争就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中产对于自己孩子无法逃避的责任;第二,当身边的家庭都在谋划将孩子尽早送出去时,你很难没有这样的担忧:自己孩子会不会又输在留学的“起跑线”上,按照中产家长圈中众所周知的真理,如果想上常青藤,大学出去的孩子比读研出去的孩子有升学优势,高中出去的孩子又比大学出去的有优势,以此作递减类推……最后就得出了早留学早收益的留学方法论;第三,当中产们给孩子作留学规划时,出于某种价值取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越来越多如富裕阶层一样,开始与移民规划捆绑。孩子尽早出去,移民规划就可以相应的尽早启动。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中产家庭们是将“孩子尽早留学”作为对抗生活中大多数焦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执念正制造着更多的焦虑。你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初心本来是想让孩子躲避国内的恶性教育竞争,但难道“孩子尽早留学”背后的“留学起跑线”竞争就不是一种恶性竞争嘛?只不过将战场从国内烧到了国外而已,将烧钱提升到了新的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