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校信息 > >>  正文

海外留学记:海归回国难求职 本科学历愈受重视

2019-01-26 15:03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原标题:过关斩将走出去 万水千山奔回来

  前不久,正在香港读硕士的朋友找我聊人生:“想问问你当时的考虑,因为我现在很纠结。”多么相似,两年前,作为一个留学到半途准备硕士毕业的学生,下一步是工作还是读博,正是我日思夜想的问题。

  申请留学看似风光,其实难度和复杂程度都很高:考外语证书、查招生要求、写研究计划、准备推荐信、联系导师、笔试面试、办签证,等等;如果申请多所学校,上述工作量还要翻倍。好不容易一切搞定,在新环境安顿下来了,又要考虑下一步路往哪里走。

  本科毕业时,我放弃了本校直博的机会,申请到香港读书,是因为没想好往后是走学术道路还是找其他工作,留学读硕士学位,算是进可攻、退可守的两手准备。但在研究生院一整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赋予我足够的决断力,本科临毕业时的彷徨心态仍然存在,只是延长了两年而已。现实告诉我,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都需早做准备:打算读博,就要准备申请材料,并努力发表论文、参加会议以充实履历;打算找工作,则应尽早接触内地五花八门的招聘启事。

  不过,选择就业并不代表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跟内地高校的应届生相比,留学生找工作的战线往往会拉得更长。例如在香港的高校读书,毕业时间很多都晚于当年的6月,往往拖到12月甚至更迟,毕业生们难以及时应聘或参加实习,不得不经历一段尴尬的“家里蹲”时间,然后和内地次年的应届生一起应聘。

  在研究生院期间,我发现不少内地同学是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工作了一段时间,才选择留学深造的。从学校录取的角度,具备工作经验也是申请者的一个优势。我还注意到,一些年轻妈妈会申请教育学的硕士或博士项目,只身离家留学,对她们来说,攻读更高学位,有提升自我和培养下一代的双重动力。

  在香港读书的留学生们经常讨论今后是回内地工作,还是继续“港漂”的话题。这个话题之所以热门,是因为就在近几年,赴港留学热悄悄降温了;相应地,留港工作的吸引力也有所退潮。

  根据香港几所大学公布的数据,自2003年香港高等院校面向内地自主招生以来,内地赴港留学学生数逐年上升,并在2014年之前的三四年间呈现井喷式爆发。但2014年以后,赴港内地生人数每年都小幅回落或持平。

  内地学生留港就业也呈相同曲线变化。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显示,根据“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批准的签注量,从2008年的2759宗,大幅增加至2014年的10375宗;但从2014年至今,该签注的数字逐年减少,2017年的数据是9331宗。

  原因是复杂的。曾有分析,香港就业市场职位有限,相对内地就业、创业的蓬勃现状,薪酬吸引力有所下降;加之香港生活成本较高,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以及家庭感情的需要等因素,让不少留学生考虑回内地发展。

  我的一位朋友,在香港大学读本科、硕士,她没有回内地,选择留在香港找工作。

  这个来自武汉的女孩,从本科开始一直在调整对未来的设想:本科头两年主修西班牙语,准备今后从事口译工作;后来对中国古典文学发生兴趣,申请了中文学院的硕士项目,尝试着做学术;如今即将硕士毕业,她发现学术也不是自己想终身从事的职业,就开始找工作。现在,她在香港当对外汉语教师,志向则是考香港的公务员,进入文官系统。她很有抱负,希望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改善香港社会的问题。

  从本科至今,她已经在香港待了6年,粤语熟练,繁体字读写顺畅,认识不少本地朋友,比很多内地留学生更认同香港社会。她说,和回内地工作的留学生不同的是,自己有“此心安处是吾乡”和“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态。

  面对继续深造还是回内地的选择题,有些人会纠结,有些人则不。

  不少选择留学的博士生从本科就立志一路读到博士,并以学术为业。对他们来说,毕业进高校这个目标时时鞭策着自己,无论是申请留学还是找题写论文,都方向明确,义无反顾。

  其中典型的一位是我的师姐。去年博士毕业后,她应聘到天津某985高校当讲师。师姐从北京某大学中文系本硕毕业,赴香港某校读博。4年间,她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学习,周末和假期也很少休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认真努力的态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好几篇论文。这些都是为应聘高校做积累。

  师姐观察到,留学出去的文科博士,绝大多数都会应聘国内高校,“因为国外的大学东亚系经费都很少,连找博后的工作都很困难。”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