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19项最具影响力竞赛“综评”出结果,上海交大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三层科创教育体系成就“竞赛之王”
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到人称“大挑小挑”的两项“挑战杯”,再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在19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中,哪所大学成绩最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近日公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全国第一。
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的249个奖项数量虽非最高,但含金量十足,成为“竞赛之王”。从资深院士上阵指导本科生,到学生科协盛产“学生院士”,青年学子科创能力培养平台如何炼成?
深夜和保安大叔一起玩到下班
上海交大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团队负责人、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宋晓冰指导学生在迄今11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拿下10届一等奖。十多年后的今天,拿下首届一等奖的本科生陈思佳完成了本硕博学业,留校加入宋老师团队。
指导团队给学生们上的《创新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在陈思佳眼中,节奏就是“几个5”:先是长达5小时的模型设计、制作、加载,比如一个承重建筑模型,不断往结构上加砝码;之后,就是“5秒钟的惊心动魄”,“还要上最后一块砝码,稳住、稳住……加载成功了!”;而最后,就是0.5秒钟的“灰飞烟灭”,模型必然达到极限,被压垮塌。
该课从晚6时一直持续到半夜,闵行校区那幢土木环境楼总是灯火通明。最初,保安大叔甚是头疼,一催再催,就是没人愿意下课;后来,保安大叔也跟师生们玩到一起来。陈思佳表示,交大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早已淡化了传统的报名集训模式,从以赛代练转型为以教代练,融入课程教学。
入门级工作室却是院士名师指导
交大的科创工作室导师很大牌,甚至中科院院士、遗传生物学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贺林,也是一个由8名本科生组成的工作室的总指导。
几天前,贺林从美国与记者进行视频连线,为他们的“iGEM”队伍点赞。原来,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2017全球总决赛上月刚刚在波士顿鸣金。大赛吸引了全球44个国家337支队伍近6000人同场竞技,包括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等。最终,上海交大代表队获得9次参赛史上的第8枚金牌。
只要iGEM团队出国比赛,贺林都尽量安排带队出征。“指导老师、研究院及学校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专业指导和必需的资源平台。”
还有些青年教师跨界当导师。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2015级本科生刘宇翔,既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得主,也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奖的获得者。他告诉记者,今年全校有6个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的得主,其中5人都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高晓渢老师带教的。高老师并非专业对口,但他对每个数学建模学生说,“每晚11时以后都有空,他的办公室总是敞开,凌晨2时才关门”。
上海交大团委书记方曦介绍,全校构建了“前端土壤、中端载体、后端输出”的三层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前端正是开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固定场地、师资、设备、智力的支撑,向全校开放,跨学科交叉。目前全校资助100余项高水平科技竞赛,覆盖学生总计4万人次。
诞生创业达人,拿奖只是副产品
竞赛不仅仅是为了更多奖项,许多时候,拿奖成了育人的副产品。
最近在第15届“挑战杯”摘得特等奖的赵国成,是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今年的博士新生,当选学生科协主席。作为双创教育的“中端载体”之一,交大学生科协改组后下设六大学部,齐聚各科学部委员、学生院士。
此次全国“挑战杯”征程,赵国成和团队设计制造出“基于漩涡水动力特性的触须集群式海底集矿装备”,并已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收入赵国成至今申请的60多项专利群中。
“挑战杯”得主将奖项进一步推向“后端输出”,实现产业化。上海瓶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利文浩在校期间开发的国内第一个开源的移动平台安全系统——T6系统,进入20多个手机品牌千万级终端设备。这位电院2015级博士生曾拿下“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特等奖以及创业设计银奖,得到学校平台支持,入驻创业集聚区,今年荣膺市科技创新“市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