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特别不理解,我国有的顶尖大学的本科教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相比之下,我很欣赏中山大学罗俊校长,他一去就把学校的就业处给撤销了。他说,不能理解中山大学本科教育为什么要以就业为目的,为什么一年到头学校都在开本科生就业招聘会。这样,学校的就业氛围就降下来了。从这一点来看,这位校长是看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的。”
本科教育在高度同质化之时,是分不出来一流、二流、三流的
一流本科教育在中国这么火爆,很多文章在解释、论述。这种解释、论述需不需要,有没有意义呢?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在本科教育实践中可以有一种参照,知道好的本科教育是什么。
一流本科教育这个概念现在已经很普通。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流的本科教育,其实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体验色彩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在他的教育经验中,没有比它更好的,那就是一流。因为其他的好或不好都和他自身没关系,也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
那么,一流本科教育概念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概念纯粹是推理出来的。有一流大学、有一流学科,就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条件、一流的校园文化,等等,这些一流都是演绎出来的,是从一流大学概念中进一步推演出来的概念。
过去在讲本科教育的时候,往往讲要进行本科教育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改革。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些还是操作层面的,没有上升到更高层面来认识本科教育改革要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一流本科教育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化的终极目标。
为什么今天能够提出本科教育的终极目标,还能觉得有意义,这可能说明,一流本科教育可能要在高等教育特定的发展阶段才可以探讨。这是因为在高度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本科教育的同质化程度很高,是分不出来一流、二流、三流的。只有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以后,才可以讲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时候本科教育已经高度分化了。现在学校数量多了,本科教育层次多了,类型多了。在这样高度分化的本科教育体系下,自然分化出水平的差别,包括高水平和相对的低水平。
本科教育是各本科高校都在做的事情,“一流”有什么表现和内在品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使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有所依据。
一流本科教育有什么外在表现?有人说,只有一流的大学才有可能一流本科教育。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个人觉得它可能说对了一半。
事实上,有一些大学虽然不是一流大学,但它的本科教育却是一流的。最典型的是美国一些小型的文理学院,有一批是高水平的或者一流水平的。法国也有一些学校是一流的,比如,工程师学校,它采取的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贯制,学生来自高中的精英分子,又经过两年预科教育,其中的优秀学生接受工程师学校三年教育,拿工程师文凭,相当于研究生硕士文凭。这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一条龙,这些学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
一流本科教育在特定的大学里都可能出现,即便是大型的综合性大学也不只是一种模式,也是有多种模式的。在哈佛大学和伯克利大学,就有两种典型模式: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在本科生院,它的本科生院和专业学院分设。专业学院是相关专业的教育,主要是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院则专注于本科生教育;伯克利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一体化的,所有学院都同时进行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可见,一流本科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模式都可能产生一流本科教育,关键是它的本科教育是怎么做的,而不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哪一类院校、哪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