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考 > >>  正文

千万不要教育孩子向考高钉子户”学习,连考22次不罢休

2019-02-10 15:50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家教智慧 第478期】

千万不要教育孩子向考高钉子户”学习,连考22次不罢休

51岁,参加过21次高考,每次均以名落孙山而告终。今年,又到高考的时间,这个被称为“高考钉子户”四川考生梁实,又第22次领取高考准考证,准备参加人生第22次高考。

近十年来,每年高考前后,“高考钉子户”梁实都以其“执着”的毅力受到公众关注,遭媒体追捧。

笔者原以为,梁实同志痴迷于高考真得是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真得是“当代的范进”。但纵观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梁实的“考试作为”,却并非如此。

千万不要教育孩子向考高钉子户”学习,连考22次不罢休

梁实同志每年高考都假借“追梦”之名,信誓旦旦表下决心,装模作样顽强拼搏,似有“梦想不圆箭不回”之势。但观其历年高考,分数却在300左右分徘徊,甚至自称是“梁三百”。21次高考,每年都复习,却并没有没有太多的长进。这个中原因,我以为,并非他不能也,而是有意不为也。

多年前他自己坦言:“要考个500多分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事情。”“这些东西不难,不管哪一科……只要练习一下子,逐渐把速度提高,成绩很快就可以上来。”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梁实倒是说得有点实在。多年来,高考内容虽然做过多次的调整,但基本内容却还是差不了多少,21次高考,主要内容应该复习不下百遍,可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梁实自己曾给出的答案是“平时读书不实在、不务实。”“只看书、不做练习题!”

呜呼!为什么“梦”比天大,追其来却如此松松跨跨,因为梁实自己“很清楚”,自己是高考之意不在考而在于猎名也。果真努力了,真得考上了,这个“高考钉子户”的头衔也就没有了,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记者也就不会再采访他了,更不会有电视台约他“做节目”了。他的“名人生涯”也就结束了。

所以,对于高考的结果,梁实其实很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考试前后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每次高考分数公布之后,对于自己“分低”之“痛苦”明显地带有表演的成分。因为,他心中清楚,考前他根本就没有下什么功夫,因此考后的低分早已“胸有成竹”。

“明年继续考,必须拿下,必须考上川大数学系!”每年豪言依旧的壮语早已不再是自己决心的表露,而是下给公众和媒体明年的“请柬书”!

千万不要教育孩子向考高钉子户”学习,连考22次不罢休

出名的办法万千种,有人靠唱歌出名,有人靠演戏出名,有人靠一脱出名。粱实现在靠得是“假考”出名,有人甚至称他为“最牛高考生”“中华第一考王”,十几年来,每年从高考前一个月就有媒体开始报道他的发奋,高考前报道他的决心,高考中报道他的感受,高考发榜后报道他的遗憾……高考,让梁实不是火了一把,而是火成一片海,百度上关于“高考钉子户”的网页多达2,310,000……

但是,无论梁实自吹的梦多么大,决心的胸脯拍得多么响,21年高考的实践证明,梁实不是在参加高考,而是在利用高考!他的行为,既不是为自己提高“能力”,也不是为社会增加“实利”,而是打着励志的旗号,钻高考政策的空子,是一种典型的“假考”、“骗考”!

如果说,梁实一开始几年的高考还是真的话,后来的高考便成了他骗取“功名”的工具。后来的高考,他不再认真得习,也不再梦想进什么川大,他的考试纯粹成了一种作秀,他是在利用高考制造新闻,拽住公众眼球,引起媒体关注,然后去电视台“做节目”……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欺骗了公众的感情,误导了的众多考生,更是对无比严肃的高考的一种公然亵渎!

高考是什么?高考是一个人能否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关隘,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想进入大学深造没有错,为上大学参加高考很是应该。但高考不是事业,如果一个人为了所谓的理想,一味地在高考内容里打圈圈,不但不会丰实头脑,提升能力,还会僵化思维,扼杀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

因而,一个正常的人,即便想接受高等教育,在多次努力未果、屡试不中的情况下,当面对现实,知难而退,放弃考试,另谋他路。而且,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一个人要想继续进行高等教育学习,还有成人高考路可走,可以通过函大、电大、自学考试等途径接受教育。即便不进大学,在现代这个教育开放的时代里,也可通过自己买书,图书馆借书,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自我学习。总之,一个人若真想进步,真想学习,并不一定非得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不可。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