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地区学校的软硬件配套资源还不完善,没有做好迎接新高考的准备,比如说改革以后某些科目可能会出现教师不足的情况。
③在当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成熟、教育资源不配套的情况下,部分省份推迟改革或许是明智的选择。如果不顾一切盲目启动改革,最终吃亏的还是广大学生,虽说新高考早晚要实施,但是等改革方案更成熟、各方面条件都准备好后再进行改革才是对广大学子负责。
概述改前和改后的区别
-01-
改革前: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改革后: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02-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
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03-
改革前:现行高考,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
改革后: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04-
改革前: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原先的跟班制改为走班制,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改革后: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
-05-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
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结合老师们在这波改革中遇见的真实问题,给大家具体分析下。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比较社会在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生活方式都在变。
上海、浙江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在去年就迎来第一批毕业生2014年开始的浙江高考改革,我相信其初衷一定是美好的: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有高考模式,为了革除文理分科带来的种种积弊,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为了减轻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为了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
然而,这场改革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改革后有什么影响?
-01-
教师、学生、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
所谓的一年两考其实是一年三考,由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现在的反复冲刺。十月份冲一次,四月份冲一次,六月份还要冲一次。折腾得所有考生、教师和家长疲惫不堪,奄奄一息。
正常的假期没有了,正常的休息没有了,正常的生活没有了,变成没日没夜没完没了的应付考试的机器。
为了赶进度,没有自修课,没有活动课。
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昏天黑地,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为了在考试中占得先机,寒暑假开始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
当初的设计者可能会认为,人就像机器一样按照他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的程序亦步亦趋,可是他完全不知道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