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降低加分含金量
多个地区甚至多年出现多起加分造假事件。如湖南省分别在2008年、2010年、2012年出现了3次类似事件;浙江从2007年连续4年体育项目加分被质疑。
一些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考生想要通过体育、艺术特长选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培养专业素养,文化课学习往往难以兼顾。
据了解,江苏、山东等已停止高考体育加分,但部分省区市对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的高考考生加分仍屡屡曝出过多过滥问题,专家表示,体育特长加分政策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高考加分涉嫌造假,应由司法机关或纪检部门独立调查,“如果没有严厉查处,就会造成一种印象:造假成功,就获得加分;被发现了,不要加分就能全身而退。”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走过近30年,近年来因频曝丑闻而备受质疑。体育加分政策如何保障公平?未来何去何从?
处罚:考生仅被取消加分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
从1986年开始,国家教委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自此体育特长生资格就成为了“香饽饽”。根据媒体公开报道,自2005年至今,10年内共计18起高考体优生被质疑事件,涉及武术、射击、游泳、“三模三电”等,有些造假手段还很拙劣。如,四川“体育生加分造假事件”,众所周知,奥运冠军罗雪娟曾在全国游泳锦标赛中,以31.57秒获得女子50米蛙泳金牌。而四川中学生竟有人游出“31秒的成绩”。当地回应称是比赛搞错了。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高考体育加分趋于三集中: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数名校集中,向个别项目集中。
这位体育老师告诉记者,事实上,很多有体育特长的考生并不会选择“加分之路”。反而是很多家庭条件优越、学校有相关门路的考生,会选择突击搞体育加分。
一些熟悉加分内幕的知情人介绍,一些名校会组织成绩靠前的学生参加冷门项目的竞赛,为他们上清华、北大铺路。
北京某高校体育美育部主任宋老师说,从实践看,体育加分既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也难以选拔出体育人才,日益成为一项“鸡肋”政策。
教育部多次强调加分造假视同作弊,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停考3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樊明说,现有的高考体育加分制度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破坏高考的公平。可以探索全新的能实现素质教育初衷的加分机制,比如,由独立机构做出加分,而不直接加到高考总分上,由高校自主决定是否承认等。 怪:高分生多、非富即贵多 近期发生的辽宁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更是被曝出明码标价卖加分:足球体优生资格出价4万、游泳8万。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湖南、浙江体育违规加分事件中都提到,造假加分考生家长都有背景“非富即贵”。浙江绍兴高考体育加分中,绍兴一中73名体优生,30人父母为官员,只有8人来自于普通家庭。 记者盘点发现,自2005年发生的这18起“体优生加分造假”事件,有明确处理结果的仅有5起,没有一起显示有考生停考,多数处罚仅为“取消加分”,考生依然参加正常招录。家长、学校、体育教育系统违规人员等也未有任何公开处理。 “如今,体优生集中在少数名校,集中在高分段考生,很难让公众信服,甚至教育界内部人士也感到不可思议。”一位从事中学体育教育10多年的老师说。 10年18起“体优生造假” 原标题:不拘一格骗加分 鸡肋政策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