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成了每年惯常的戏码,2014年高考后,辽宁、河南两省又爆出大面积体育加分舞弊事件,关于高考加分政策的争议再次引燃 。
回顾高考优惠政策的历史,对特殊群体入学机会的不公平进行补偿,是其本初的逻辑。之后为满足特定时期对人才的要求,高考加分在德智体的考核中起到了调节器的作用。无论在国家,还是地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高考加分都曾完成了赋予它的历史任务。但加诸其身的动机与利益越来越复杂,终使其在背离公平的路上越走越远。
“高考加分演变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啃一口。”
—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
政治补偿:革命军人、华侨学生优先录取
体育好,拿过奖,优秀学生干部,德智体全面发展,就可以在高考中快人一步?现在是 ,但倒退60年,这样的履历分分钟被革命军人秒杀。
1950年的高校招生文件规定,对于“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稍差,得从宽录取”。
直到1956年7月,《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统一招生录取、分配办法》才对优先录取的分数优惠幅度首次作出明确规定: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这时,受惠群体中增加了烈士子女和港澳学生。
“这一阶段的政策,体现了政治补偿特征。”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罗立祝分析,革命干部与军人、烈士为新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华侨在抗日期间给予新政权很多物质与政治支持,国家给予相应优先录取政策,带有明显的安抚与补偿之意。而给予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取政策,则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与民族团结。
服务建设:优惠特长生,提高国际声望
1978年至1987年十年间,国家密集出台政策,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思想品德表现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优秀青年、报考农林等特殊院校者等对象实行降分录取。
1987年4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规定了分数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幅度。此后,尽管对于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多有调整,但加分策略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
“这一阶段的政策凸显了为国家经济等各项事业建设的服务功能。”罗立祝说,1977年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上来,对特长生分数优惠,体现了国家对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国际声望的迫切需要,也反映了对高级顶尖人才的重视。
一个例子是国家对体育生的重视空前绝后。上世纪80年代,重返国际舞台的中国体育迎来辉煌,1986年,国家教委规定,参加1985年、1986年重大国际比赛以及由国家举办的全国性比赛获前六名以及1985、1986年获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分50分提供档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降分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此后的优惠政策再也没能超越这一幅度。
变味走样:谁都想啃一口的“唐僧肉”
在批评者看来,“高考加分演变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啃一口。”原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加分的泛政治化成了教育怪胎,各种利益都想要绑架高考。
过多的加分项目,让一项本来少数受益的政策,带有了变异的“普适性”。2010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为约19.6万名,高考加分人数为3.37万人;2013年的北京,7.2万余名考生中照顾对象为1.3万余人,这两个地方基本做到了每6个考生中就有1个享有加分。
而在地方加分中,体育特长生成为丑闻的重灾区。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今,至少有18起高考体优生被质疑的事件,酿成公众丑闻,加分项目涉及武术、射击、游泳、“三模三电”等。
不正常的体育加分还惹来了学校的抵制。2013年,清华大学公开声明,多年来一直未承认四川省二级运动员加分。四川省体尖生究竟泛滥到什么程度?记者通过公开资料查询到的一组数据可做对比,安徽省2013年考生51.1万,与四川省的54万相当,但安徽省考试院公示的体育加分生仅186名,四川则是2722名。
原有的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已变味走样,违背公平原则,终致社会各界强烈反对。
2014年,正是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的第一年,也是高考加分政策重回公平轨道的尝试。然而辽宁与河南几乎算是惯性式的加分丑闻,表明它步入正轨的道路仍旧漫长。
一场空前讨论奠定高考加分政策
如今,呼吁废除高考加分政策的争议日炽,但是谁能想到,加分政策的奠定 ,也系于一场空前的争论。
1979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突击”景象散记》的报道。该报道配发的编者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