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导读]46岁的梁实,今年是第17次报名参加高考。因为年年参考,年年落榜,他被贴上了现代范进、高考钉子户、考神等等标签。由于新课改的变换,梁实预测考试的结果不会太好,因此之前一直犹豫是否要最终参加考试。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梁实最终还是决定“参加考试了”。17次参加高考,太执着还是太固执?
5月28日,梁实在一家茶馆复习,准备他的第17次高考。
[新闻解读]
分析
“高考钉子户”,一种生活方式
文/加一
梁实没有因高考油盐不进,不食人间烟火,其人生轨迹反而表明,高考对于他而言更像一种生活方式———高考被无缝嵌入生活中,无关功名,少了年轻人挤独木桥的那份沉重,更不同于范进。在梁实的生活中,高考是一种必需品,他所表现出的是对一种反复备考、参考感觉的迷恋。梁实自己也说,“我在反复添柴,烧一壶很久不开的水”。其实,很多人不都在追求这样的人生感受吗?只不过有人选的是官场,有人选的是商场,而梁实独独挑了一条在国人心中有别样感受的独木桥。
梁实反复参考,虽始终未能金榜题名,也并非没有过人好处。单以历年作文为例,1984年,梁实第一次获得资格参加复考,题目还是老套的“关于怎样写作文”,1999年则变成了考验想象力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文历来是引领考生价值观的风向标,梁实始终能从容面对不断跳跃的议题,不得不说,其适应与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还是可圈可点的。换做其他人,也许早就陷入隔阂而不能自拔了。
吐槽
高考钉子户何尝不是一种社会悲剧?
文/季建民
我们不知道梁实立志要考进理想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代的大学梦,以梁实45岁的年纪,现在早就已经过了做这个梦的年龄段了。45岁的人的需要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工资收入,需要赡养自己的父母,需要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考进理想中的大学是十八、九孩子的梦想,而不能成为成年人励志的荒唐游戏。
我们不知道到底是大学的什么吸引了梁实,是理想大学的百年声誉吸引了他,还是理想大学的人文环境吸引了他,还是理想大学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他,亦或是理想大学的一纸文凭吸引了他。知识殿堂里的大学是一所有围墙的大学,而社会现实中的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现实中的大学少了许多清规戒律,更利于许多人做出自己明智的选择,更利于许多人安排和调整自己人生的目标。
每天都要花6个小时时间复习功课,梁实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做无用功上,不如把这些精力和时间花在实干上。一个人有这样的毅力和执着,一个人有这样的精力和时间,又有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干成。梁实与其完成一个不切现实的少年梦,不如实实在在地谱写一首成人成功曲。一个人如果把执着用错了地方,反而会起到许多反作用力,让一个人离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
质疑
有多少次高考可以重来?
文/李云勇
“最牛高考钉子户”屡战屡败,让人费解,为什么撞了南墙不回头?
高四到高八尚可理解,毕竟血气方刚不认输,高九到高十八,就无法让人理解了。不是被耽误的知青,就算高十八成功,绝大多数同学是18岁,老师可能也是22岁到50岁之间,怎么和你这个45岁相处?没有年轻人的思维,你又怎么理解知识的飞速发展?虽说活到老,学到老,高考年龄放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考是年轻人的事情,全国各地“高考钉子户”锲而不舍地参加高考,最终都没有取得好成绩。
要读大学不是华山一条道吧?成教,自考,党校,电大,等等,学校多多,途径多多,何必吊死在普通高考或者四川大学呢?
人生短短,有几个高考可以重来?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为什么不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呢?“最牛高考钉子户”是该壮士断腕,自己拔除“最牛高考钉子户”的时候了!
提醒
参加高考要有理性的态度
46岁,16次参加高考,精神可嘉。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值得称道,真让人不好说。在笔者看来,上大学,是提升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知道,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科学家、商界巨子好多并没有上过大学,而是在人生的历练中,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