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慈善家》封面丨熊晓鸽:曾被时代无情碾压,又幸运地被时代托起)
IDG资本全球董事长
撰文:白筱 题图摄影:夏高强
来源:《中国慈善家》2018年3月刊,原文标题《熊晓鸽:共时代扶摇》
临近2018年春节,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事务繁多,马不停蹄。他不断调整时间以便处理紧要工作,《中国慈善家》的采访只能在他的车中进行。
车从建国门内大街出发,驶往张艺谋工作室。与张艺谋谈完工作,熊晓鸽随后便要赶往机场。
2016年12月11日,熊晓鸽回到母校湖南大学,参加“张艺谋艺术学院”的签约仪式,计划5年内将投入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首期投入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该学院邀请张艺谋导演“合作共建”,主要为大型活动培养导演、编导、制作及管理人才,首先招收研究生,再逐步扩大到本科教育。
“因为艺术不只需要老师教,而是必须在实践中去学,张艺谋如何创作,如何排练,如何设计,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搞。”熊晓鸽说。
2017年12月28日,熊晓鸽又与IDG资本合伙人周全共同出资1977万元,以查全性教授的名字命名,为武汉大学捐资设立“查全性教授1977奖教金”。他说这是他一定要在2017年做成的事。
“1977”是个特别的数字,1977年,受文革冲击中断长达11年的中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得以恢复。对熊晓鸽个人来说,这一年,也是他的人生转轨之年。
《中国慈善家》2018年3月刊封面
晨光19771977年10月,湖南湘潭钢铁厂里马达轰鸣钢花飞溅,电钳工熊晓鸽踌躇满志,人生却无异于原地踏步。他当时已经学成“出徒”,凭手艺让马达稳定地疯转,但那动力却推动不了他的人生。如果这个国家没有走弯路,他本应在1974年报考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几经调整和受到运动冲击。1966年,“文革”开始,作为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突破口”,当时施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首当其冲受到影响。1966年至1969年间,中国大陆所有大专院校不得不顺应政策停止招生,教师与学生被下放劳动,高等教育全面瘫痪。197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规定:高等学校恢复招收新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从1970年到1976年,“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成为高校招生原则,全国招收工农兵学员共七届94万人。
中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被中断长达11年,熊晓鸽也不得不停下来,一段青春岁月只能在沉闷中焦躁地盼望迟迟未至的惊雷带雨。
1974年高中毕业后,熊晓鸽进入钢铁厂技术岗位,两年时间“出徒”,当上了人人羡慕的技术工人。
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转业后在钢铁厂做干部。“文革”时,父亲被“打倒”,熊晓鸽受到家里格外的保护,很少被允许出门玩闹。有位邻居是电工,时常组装收音机,熊晓鸽对这种捕捉电波的机器充满兴趣,邻居的技术对年少的他来说也可谓神奇。12岁时,他已经能熟练组装收音机,那时一度想要做个电工。
做电钳工时,大学梦在熊晓鸽脑子里挥之不去,相比之下,在钢铁厂的日子无异于虚耗青春。他学英语、读夜校,因“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招生条件,努力地做师傅们眼里的好青年,期待机会眷顾。
熊晓鸽记得,那天是1977年10月21日,工厂广播里传来一条消息振奋人心——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正式恢复。
他不太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本能地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他向师傅请假回家复习功课,父母也为他腾出了房间。房间里一张大床,摆满了复习资料,床头还放了一筐父亲专门买给他的橘子。有一个多月,熊晓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备考,停电了,就点起煤油灯,常常通宵达旦。
那年高考是冬天进行的,考过去,便是熊晓鸽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