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带来的变与不变
2017年是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之年。到目前为止,高考新政在政策层面的内容,已经尘埃落定。前期,我们已公布了外语“一年两考”并增设听说测试、数学试卷不分文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以及由三门统一高考科目与三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所构成的高考总分等。不久前,高考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实施办法也已公布。
记得两年多前,当上海新高考方案宣布实施并公布相关政策时,教育系统内部并没有多少切身的感受。随着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逐步感觉到由高考改革所带来的高中教育改革,并且自然地期盼新的高考招生录取细则发布,这充分说明以高考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突破口是抓住了关键。
可以预见,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生、家长将以不同方式继续感受高考新政带来的变化。
新高考,是一次自上而下、制度先行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考起着基础教育指挥棒的作用。高考要考什么,学校就会教什么,而学生就会习得同样的内容。基于此,我们把听说测试纳入外语统一高考,高中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也增设了听说内容的教学;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讲究高中学生共同的数学基础与思维,高中课堂也就更为强调丰富的数学应用;同样语文试卷设置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的积累运用板块,同学们也就更为关注语文学习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等。以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的变革,使得高中学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长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这大概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变化。
此次高考改革与以往自下而上的改革不同,它是由顶层制度设计引领,促使各地具体执行的改革模式,由此来带动基础教育模式以及培养目标的改变,最终使之回归教育本质。当然这并不是说改革缺乏内在动力,而是整个社会长久受制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困扰,迫切渴望加以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改革途径,同时现有阶段人们对于人才的认识与需求也提出了改革整个教育体系的要求。显然,对于一直被认为是指挥棒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是最合适的改革切入点。
因为是制度性的改革,所有参与者就会直接感受到其中的变化。比如,以两年来实施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的效果看,由于刚性要求每位高中学生必须在校外完成60学时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起了以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的社会教育体系,以接纳所有高中生的社会实践需要。
两年来,绝大多数同学、家长和高中学校都已经将开展社会实践视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通过略带强制的制度推行,以达到提高认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说是相当有效的,也就直接改变了高中学校长久以来存在的忽视社会实践的现象。随着社会实践全员、全时要求的实现,原来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有特色的高中学校,也愈加提升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水平,大量的研究型学习和科创活动进入了高中培养内容,事实上使得上海的高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样,由于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实行,在完成相关科目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基础上,同学们要从中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虽然受制于学校的场地、师资等条件,但以选科走班为特征的走班制教学组织模式被广泛采用,这也使得我们的高中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高中学校与现代高中教育更为接近。
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从高中确定等级考科目开始
当厘清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时,新高考制度将对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发展,有自我规划、自主选择能力的人。中学、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理想状态下,中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他们自主选择的能力,大学通过办学实现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而学生则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以外,还要学会自我规划,自我选择,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
由于实施等级性考试科目的6选3机制,促使学生根据资源环境及本身的需求学会取舍、学会选择,这对后期的大学申请以及未来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传统高考制度下,每年的高考志愿是以志愿填报的那一刻所确定的,学生对未来的选择仅限于高三阶段高考前后才会加以确定,因此高校也常抱怨学生关于专业与爱好、职业与生活等基本没有主动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