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考 > >>  正文

实现“招考分离”目标还需迈过几道坎?

2018-12-30 07:23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高考改革走到了一个两难的十字路口。新推出的科目选考、综合评价等被认为是妥协方案,没能实现许多专家力主的“招考分离”目标。

  同时,媒体曝光了多名学生用于自主招生的论文存在严重造假的情况,这进一步加重了公众对自主招生能否公平选拔的质疑。新高考的后续方案,很可能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变得更加保守。

  进退两难的境地,说明高考改革已经触及问题的实质。改革举措应当谨慎,讨论则不能止步。各种主张究竟意味着什么?矛盾的根源又在哪里?

  分数决定录取的“高考统招”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其实,称之为“高考”,仅仅指明了考试的部分,而没有界定与之关联的招生方式,这就在讨论中留出了空间。更精确地说,在许多人心目中,高考就是高考统招,因为这是高考的初始形态。我们采取理想型的研究方法,对“高考统招”和“招考分离”都进行最理念化、彻底化的梳理和分析,以便使两者之间终极矛盾显露出来。

  高考统招的理想型是由国家组织统一考试,既树立教育标准,又保证最大的考试公平,进而依靠中央和地方行政力量,根据考试分数从高到低,并兼顾考生志愿,实行没有人为主观干预的自动录取。

  对个人而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得到同一条准绳的检验,这种检验把基于努力和才能的学业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最高标准,排除了身体外貌、家庭背景、乡土地域等各种先天不公平因素。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高考以低成本和高效率实现了对全国每年近千万考生的“分层”。

  实际上,目前只有高考这项制度承担着全国范围内全面人才选拔的使命,这种选拔不只为个人幸福,更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个人的学力得到公平对待,同时简明高效地实现国家级选才,这就是 “高考(统招)精神”。

  “高考精神”的核心在于,它在衡量和选拔人才时的客观性,或者说就是“六亲不认”。这种客观性在制度和操作层面投射的焦点就是考试分数。

  为什么高考制度之下,无论如何分数都极端重要?因为分数对个人而言决定了录取,就是凭自己的能力在学业竞争中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和重要身份;分数对高校而言,实现了学业能力和培养定位的有效适配。从另一个侧面说,分数也是高校对外界说明自身教育定位的最简洁信号。分数对社会而言,则承担了关键的公平红线,突破分数线录取的“点招”属于非法;分数也是国家主导教育与选才标准的抓手。

  不论承受着多少教育界的批判,高考分数至今还是合格地担当着以上四项责任。如果考试分数不承担以上责任,那么 “高考精神”也将荡然无存。

  “招考分离”力求破除“分数至上”

  那么,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的“招考分离”主张指的又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让统一考试和分数继续存在,但是分数将不决定录取。假设两个志愿相同的学生,考分较低的那个可能被录取,而考分较高的那个可能不被录取,这个过程中决定录取的可能是任何因素,而是否参考分数、多大程度看重分数,都取决于高校意愿。如果说“高考统招”代表着客观自动的录取,“招考分离”则代表着高校主观的录取。

  “招考分离”提倡的主观性并不是未经深思的。它强有感召力的出发点,从教育上讲,是破除“分数至上”对教育的异化,而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病根。更深远地看,这条路将通往一个更浪漫的境地:革除教育上的制度化导向,开启一种没有统一导向、丰富多元的自由生长。

  在选拔方面,“招考分离”要改变以高考为枢纽,所有高校在统一规则下招生、所有人在统一规则下被排序和录取的局面,将其变成一种多元的、双向选择的、没有统一标准和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场的局面,将教育和选才这件事赋权于高校和考生。当然,正如自由市场一样,这种赋权不会平均分发,具有各种优势的参与者(高校和学生)将显著获得更大的选择权。

  招考一旦彻底分离,就不是原来意义的高考了

  乍看,“招考分离”并不反对统一考试,只是招生方式的一种变化。但实际上,招考一旦彻底分离,那个不能决定录取的统一考试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高考了。随之而来的是,那个以分数为代表的纯粹客观的裁定权力将消失,各种家庭的、经济的和权力的因素都将参与竞争。如此一来,学业竞争范围将可能超出学生自己的能力表现,成为全家动员的无限竞争。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