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4月4日,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消息,今年北京市新增加了公安英模子女报考高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并将进一步加大保送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考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一个国家要搞教育,首先要花最大的努力保证其公平性。教育部新政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我认为更多的是基于教育的公平性。”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倪振民近日表示。
1
取消高考加分主因:乱象丛生
为了公平起见,中央决定取消高考加分,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考加分领域已沦为寻租腐败的重灾区,与初衷背道而驰。
高考加分权力寻租首先体现在“加分项目设置不合理”。自2004年起,加分权力下放地方,在缺乏专业监督的行政权力作用下,一些不合理或者容易被“钻空子”的加分项目出现了。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加分的只是一些原则性政策,而非可操作的规范,加分的范围和具体分值不严谨。与考试操作简便,能够抵挡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相比,几乎所有的加分政策都存在模糊空间,缺少监督。
例如,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知。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
“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且加分不公示、不透明——有些地方在关键信息上‘遮遮掩掩’,有些地方则根本没有按规定时间公示。”《中国青年报》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加分研究报告》中指出。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为了照顾“特长生”,却被异化成了关照“特权生”。
这份报告统计还显示,在2010年,除西藏、山西外,全国其他29个省区市的65名文理科状元中,共30人存在加分,占据“状元榜”半壁江山。还有数名状元获得了北大、清华自主招生20~30分的加分成绩。除去裸分仍为第一名的之外,有18人依托加分越过分数高于自己者,得到“状元”桂冠。
此外,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体育竞赛都被曝出过严重的舞弊情况。2006年新华网报道了内蒙古奥赛可以花钱操作、篡改成绩、买卖试题的现象。
2012年第32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名单中,有高一学生写了《北极苔原地区土壤、水体等自然生态条件对北极植被生长性状的影响》,高二学生写了《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Glypican-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高三学生写了《一种新堆型核电站辅机凝汽系统故障诊断的SDG建模方法初步研究》,人们不得不质疑其背后“拼爹”的可能性。
辽宁省2014届18名高中毕业生办理二级运动员证享受加分丑闻披露后,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据媒体披露,这些学生根本达不到比赛要求和二级运动员水平,只是被受贿教练带到赛场上装样子,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参加比赛。
“只要涉及高考加分,任何项目都可能成为乱象重灾区,因为5分之差可能就是二本和一本的差距,更可能是将来保送读研、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的差距。”一位专家认为,今年这一《通知》依然保留了身份型加分,但是为了公平起见,建议要明确具体界定身份的条件,例如对少数民族的加分就应明确住所、母语、生活环境等条件;对残疾考生和英烈子女也应明确具体条件,保证公平透明。
2
变局:取消加分的公正共识
事实上,上述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从2014年开始已在逐渐取消。今年高考应届生均为2015年9月入学,因此从今年起全国性高考加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