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身上有很多“第一”:他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他是中国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领域的第一人;他第一个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解决了一个国际难题;现在他又提出一个新的学科——光景学,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人居光环境;他还是中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也是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
此外,他还有个“第一”可能鲜为人知:1965年,吴硕贤以全国高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在吴硕贤看来,相比人生的其他阶段,成为全国高考榜首,也许是他人生当中最顺利的一次“考试”。“人生的关键就几步,这几步一定要有正确的选择。”回顾过往,吴硕贤说,其实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并不轻松,甚至面临多次“艰难抉择”。
吴硕贤在指导学生。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一楼的尽头,是吴硕贤的办公室。随着暑期的来临,这栋偏安一隅的中式古典建筑显得愈发清静。每天早上六时,吴硕贤就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件工作——即兴作诗词一首,然后把它发到自己的研究生微信群里。
因为把从前的“偶吟”变成现在每天的功课,让吴硕贤感到一些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已经古稀之年的吴硕贤爽朗地笑了起来。
吴硕贤。从文学梦变成科学梦
吴硕贤的文学梦其实做了很多年。因为父亲吴秋山是大学古典文学老师,耳濡目染,他从小的梦想是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作家。直到吴硕贤上初中时,他才把志向转向了理科。
尽管过去了几十年,吴硕贤仍记得当年的高考成绩是569分,“满分600分,扣了31分”。虽然当时他的成绩在班上一直数一数二,但吴硕贤说,能成为全国第一,他还是有些意外,“那时候北京有清华附中,上海有育才中学,我所在的漳州一中虽然也是省重点中学,但比我们好的学校也还有很多。”
考上清华后,虽然他志向远大,但落到具体的专业选择,吴硕贤却犯了难。当时任建筑工程师的舅舅告诉他,清华大学建筑系有个梁思成,学建筑挺好。
到清华之后,因为是全国第一,他还受到了高教部部长的会见。吴硕贤清晰地记得当年在会上,他惴惴不安地谈到想成为科学家的愿望。那时候的他,对未来充满了想象。
1970年,大学毕业的吴硕贤先后被分到西安铁路局和南昌铁路局,成为施工技术科的一名技术人员,承担桥梁和隧道的施工建设。虽然,这与吴硕贤最初的理想有一定的距离,但“还没跑出建筑领域”。
“那就干一行,爱一行。”吴硕贤说,出于工作的需要,他自学了很多结构方面的课程,“把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测量学研究个透。”直到1976年,他被调任福州设计所,才算是“扭”回到建筑设计领域。
大学时期的吴硕贤。第二次“高考”重返校园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时,他参加研究生考试这一决定,几乎没有得到一个人的支持。
妻子即将临盆;同行老设计师“不自量力”的提醒;加上“积压”多年的考生同场比拼,都对他形成了很大的压力。然而,这些都没有动摇他“铁了心”重返校园的“鸿鹄之志”。
比起当年高考,这一次他明显感到了紧张。这期间还出现了一点小插曲。最初吴硕贤考虑到自己在古文方面的优势,初试时,他报考的是建筑历史方向。到复试阶段,建筑物理教研室听说吴硕贤是当年高考状元,数理功底扎实,就动员他换一个方向参加建筑声学专业的复试。
研究生阶段改学建筑声学,是吴硕贤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从那时起,他的人生开始步入正轨。硕士毕业后的那一年,最终清华建筑系只留下了三位博士生,吴硕贤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