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核心自然是统一。可是,几十年来,中国高考真正统一的,只有考试时间,其余所有重要事项,都不是统一,而是分割的。
大学录取新生,当然应该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要统一分数线。以全国性大学为例,它在全国各地招生的分数线,应该是统一的,只能有一个。这么显明的事,高考居然从没做到过。
中国的高考是分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进行的,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几年前,有的省(如山东省),还出现过为不同的市(过去叫地区),划定不同的分数线的更荒唐的事情。
如果要问:一个省一个分数线,科举时代可从没这么干过,高考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一直就是如此,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地方的特殊情况,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在高考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果再问,为什么原来就这么干呢?其必曰: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血统论,血统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过去是一直受到严厉批判的。凭什么我父母特别是我母亲是个农民,我就得一辈子只能作个农民?这不成了“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人的儿子是贼人”了么?
而在这个不公平之上,犬牙交错的是地域性的,特别是以省为标准的区别性对待。中国人见面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是哪里人?问的就是你是哪个省的人。中国的省很大,比如新疆的面积比大部分国家都大,原来的四川省和法国大体相当,广西和英国的面积相当,安徽和希腊的面积相当等等。大概当时的政策的制定者以为,分省划定分数线,在一个省内部,已经没有了城里和乡下人的歧视了,已经是很公平了。
每年教育部都要批复各个大学的分省的招生计划,也就是录取人数。每个省的录取人数,是教育部根据上一年度的录取人数,以及新增的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情况确定的。而上一年的,又是根据上上年的,依此类推。可是,第一年时候,招生计划的依据可能就是随意和不科学、不公正的,而这么多年来,这些不公正因素,不假思索地被承继下来。
中国高校招生,表现出鲜明的“本地化”特色,学校最多录取的是本地的考生,如河南大学,最多的是河南省的考生,辽宁大学,最多的是辽宁本地考生。即便是国立大学,考生从小就向往的、中国声誉最卓著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是同一个逻辑:来自所在地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地方。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最多的五个省是:河南855,000人、广东655,000人、山东587,000人、安徽540,000人,四川514,000人,而北京只有76,000人。北京大学在上述五省实际录取人数分别是:160、64、72、49和77,而北京大学在北京的录取人数是318!也就是一个北京考生,考上北大的概率是河南考生的22倍、广东考生的43倍、山东考生的34倍、安徽考生的46倍、四川考生的28倍!北京大学成了北京人的大学,类似地复旦大学成了上海人的大学等等。
假定两个考生的其它情况和素质完全相同,只是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其他省,前者是被北京市高招录取的最后一个,也就是“孙山”,则另一个人注定与大学无缘,名落孙山。当他们出生时,他们的部分命运就已经规定好了,任是后天如何努力,也跳不出这个宿命。这还像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进行的最重要的考试吗?这是建立在户籍制度此基础上的、实实在在的血统论,是王侯将相本有种的现代翻版。
如果分省录取制度可以接受,则把它推到极致,分市(如过去的山东省的做法)、分县、分乡录取也一样可以接受。它们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认为,某个地方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高贵,其利益应该得到特别保证。更进一步地,学校还应该照顾本校教师的子女,因为他们离高校更近,更“本地化”(这种更荒唐的事,历史上居然真的存在过.一些大学可以降分录取教职工子女.)
有人说,分省录取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它至少能保证那些落后地区,这些地方学生的学习条件艰苦、师资差,也有到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学习的机会,否则的话,可能整个一个省也未必有一个北大学生,这是不公平的。这个说法貌似有理。可是,高校招生不同于基本公共物品的供应,人人得而均沾。即使一个地方,没一个考生进入北京大学或者其他一流大学学习,也并不是任何意义的不公平。日本、韩国也有跟中国类似的高考,但是它们不照顾发展落后地区,也不照顾某些实际落后的族群,也没人就因此抱怨受到歧视。比如北海道的渔民就不会抱怨自己孩子考不上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要照顾落后地区和忍,也不能是这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