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伟德
今日,是2016年普通高考的第一天。在绵阳市的考点,一位49岁的“大龄”考生再次出现在考场上,他是大家熟悉的梁实,今年是他第20次参加高考。他曾向媒体表示,2016年将是他的终极一战,“再不成功,我就把一切都结束了”。因年年参加高考,梁实又被广大网友称为“中华第一考王”“高考最牛钉子户”。(6月7日《成都商报》)
从29岁参加高考,到49岁的再次上场,20载的高考岁月,成就了梁实“最牛考生”的声名。对其这种近乎于偏执的做法,很多人或许并不赞同,并提出了“考上了又如何”的质疑。不过,“精神可嘉,行为不值得模仿”,是很多人的共同观点。当一个人坚守着最初的梦想,并保持着“初心不变”,那么对其行为给予尊重与赞赏,实为社会成熟的一种标志,也是理性化社会的应有之义。
参加一次考试不易,能够连续20载参加考试更是难上加难。“最牛考生”为何如此坚守,是什么力量支撑其向前,非个中人很难读懂其心境。或许,用常态的眼光去审视,比如把读大学视为改变人生的路径,用最直接和最现实的视觉去审视,自然就难以理喻当事人的行为方式。不过,如果以理想化的维度去看待,那么或许对“最牛考生”,才会有“诗一样的认同”。否则,就可能因为认识上的偏差,而造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对于“最牛考生”梁实来说,高考已不再是命运的转折点,而是实现自我证明,或者是了却心中愿望的一个契机。就如同一个发明家一样,经历千回百转而最终成功,高考在当事人眼中,已然成为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道具”。只不过,有人选择了唱歌,有人选择了旅游,有人选择了打牌,而“最牛考生”选择了参加高考。
你为什么参加高考,其实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问题。对于高考,每个曾经的经历过,正在经历者或者将来要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怀揣着梦想”而走向考场的。真正对高考厌恶者,早已把高考从心中除名,并因此选择拒绝与逃离。很多人靠着高考改变了命运,也圆了自己的梦想,现在回味过来,其间尽管很苦很累,但更多的是快乐与欢愉。或许,相比于自己的功利与现实,“最牛考生”的理想与浪漫,正是当代人最稀缺的品质。
如果不是刻意的强求,并因此而苦恼与痛苦,以一种轻松、自由、娱乐与消遣的方式,来对待高考和迎接高考,那么“最牛考生”的做法,不但不应受到质疑,反倒是赞赏与肯定。当今天,高考已然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活动时,或许以“最牛考生”为参照,作一场全民性的目的性审视,不失为一种现实性的选择。否则,以高考为题的社会解答,注定沉重而又功利。
必须承认,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却不是成功的唯一方式。不过,当所有人将高考作为唯一之时,那么高考之外的东西,就必须要重新进行解构。我们为什么参加高考,以何种方式参加高考,其实是对目的性的自我追问。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高考的行为方式极端化,却是高考目的功利化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少了一些理想化的初心,而多了一些现实性的狂热。如同时下的大学校园一样,没有了理想化的底蕴,那么就会失去最具魅力的内涵。所以,当理想遇上了现实之时,“最牛考生”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度。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立场,仅供参考。】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