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高考 > >>  正文

谁家孩子获得了教育优惠政策?

2018-12-21 01:1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谁家孩子获得了教育优惠政策?

吴晓刚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

江苏湖北等地家长抗议的余波还在,东西部教育差异的问题再一次被摆到了聚光灯下。

4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在谈到“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时,具体措施表述为:2016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21万人,其中本科14万人,由北京、天津、江苏等14个省(市)的公办普通高校承担,面向河南、广西、贵州、甘肃等10个中西部省(区)招生。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安排6万人,由中央部门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承担。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由各省(区、市)在本科一批招生的本地省属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有关高校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不低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组织有关高校足额落实上述招生计划。

从上可以看出此次教育部希望划拨的是“211工程”大学这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名额,这也正是让江苏、湖北等地家长们大呼“教育公平,反对减招”的重要原因,划拨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名额动了中产阶级的奶酪。

吴晓刚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他对为期五年的“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考生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直接影响;是否毕业于重点高中,特别是省级或者全国重点中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获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机会;而目前的招生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

在吴晓刚看来,当下的中国已经上大学已经不是件难事了,而是谁家的孩子能上一流的大学,为此中国的中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拼尽各种资源,而这些都是贫困家庭的小孩无法企及的,因此,教育在促进阶层之间流动上变得越来越困难。

更让人沮丧的是,吴晓刚发现,自1999年高校扩张以来,弱势群体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相对更少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突破初中到高中的瓶颈,接受高等教育这个机会对于他们来讲便没有任何意义。

对话:叶宇婷

教育公平最主要不是区域差异而是阶层差异

凤凰资讯: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的这一通知引发了江苏、湖北等地家长强烈反弹,他们认为划拨招考指标会影响这些地区考生的升学率,并呼吁“教育公平,反对减招”。你怎么看高考指标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做法?

吴晓刚:教育公平以及教育能不能促进社会流动,在最近几十年,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一直很被关注。这种划拨的方式证明了目前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地区差异问题已经很突出了。这种做法动机是好的,但我个人觉得太粗糙了,这还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思维,这还是计划经济的方式,拿出的这些名额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我觉得也是怀疑的。

这次也是一个好事,让大家重新来想一想,高等教育的招生名额如何设计分配才是大家稍微能接受的方案,这是需要讨论的。这个之前大家已经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才提的,江苏人不是说不愿意把3万多个名额让出来,而是说为什么北京、上海不拿出同比例的来,实际上是不满北京。  

以前财政拨款到中西部,没有关系到切身利益,家长是看不到的,但划拨名额这个是明显能看到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零和游戏”,只要是一个竞争性体制,你有了我就没有了。现在上大学,上个二本三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对于中产阶级来讲,要上就上好大学,要么上国内一流大学,要么就送出国。原来是上不上大学的问题,而现在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

公平是一个辩证的东西,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公平,但具体怎么去落实这个公平,永远是一个悖论。这在美国也是一样,原来对少数族裔在教育上有一些平权政策,白人会认为是反向歧视。这就是“零和游戏”,大家都想得到的东西,给了一些人,另一些人就会失去。     

凤凰资讯:这样的做法能否促进高等教育的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吴晓刚:从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的目标是什么呢?不是说增加中西部人上大学的机会,而是为了促进西部的发展。而实际是,中西部的人到了东部可能就不走了。 以前我们在北京招生,西部生源是招了之后必须要回去的,如果在北京找到工作,必须要省招办的人允许在外面工作才行,这就是为了防止西部的人才留在东部不走。        

热门搜索